葛靈月 邵萍
摘要:筆者通過對江蘇省一些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調(diào)查研究,分析了當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現(xiàn)狀,并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筆者試圖探尋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新模式,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進而能夠?qū)φ麄€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
關鍵詞:高校 ? 公共音樂課程 ? 教學 ? 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8-0109-02
公共音樂教育是指普及通識音樂常識為主,使得高校非音樂類學生具備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了解音樂本質(zhì),學會基本音樂常識,從該課程中獲得基本的音樂審美體驗,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
一、高校公共音樂課現(xiàn)狀
教育部辦公廳2006年印發(fā)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主要針對的是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對于其他層次的院校要求適當放寬,這導致很多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都是以選修的形式。筆者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高校都開設了公共音樂課程,學生可選修公共音樂課程有《音樂鑒賞》《地方音樂》《歌唱方法》《戲曲鑒賞》《合唱》《音樂常識》《中西音樂史》等等,但是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有部分學生也反映由于公選課人數(shù)太多,學生的水平懸殊太大,教學內(nèi)容只能停留在初級,無法適應學生的需求,教師也無暇顧及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整體的課堂質(zhì)量較差。
大部分高校對于通識性音樂課程的教學重視度也是不夠的,公共音樂課程大部分都安排在了晚上,晚上上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更差,一天的課程學生已經(jīng)很疲憊,導致課堂氣氛以及課堂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學校對于此類課程的課時安排不太合理,對于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要求也比較低,從而導致了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停滯不前,學生也是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課堂上毫無效率可言。
據(jù)筆者調(diào)查了解,大多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都沒有使用統(tǒng)一教材,有的課都沒有用教材,由于大多數(shù)公共音樂課教師都是音樂專業(yè)畢業(yè),所學習的課程也都是專業(yè)的知識,所以在給非專業(yè)學生上課時的思維模式以及教學程度都是有一定偏差的,所以這也是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原因之一。
二、探尋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新模式
音樂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nèi)说?,所以通識性音樂課程是能夠提高學生藝術審美的重要方式之一,啟發(fā)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因此提高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熱愛音樂,喜歡這門課程,那么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統(tǒng)一教材內(nèi)容
怎樣選擇公共音樂課程的教材,高校應該在參考音樂專業(yè)教材的基礎上,再借鑒一些公共音樂課程開設的較為成功的高等院校的教材,再結合我省高等院校的特色,選擇適合我省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教材。結合當下我國的國情以及特色民族音樂,將思修與音樂相結合,在音樂課程中也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各地方民間音樂,針對不同地區(qū),開設地方民間音樂課程,當下民間音樂的傳承力度比較弱,很多民間音樂僅僅只局限于當?shù)氐娜嘶蛘呤敲耖g音樂研究人員所了解,大學生都是來自于五湖四海的,了解自己大學所在的城市的音樂語言,讓地方音樂能夠走出去,走向全國。
(二)提高教師水平
教師是課程的核心,如果上課的教師對自己所上的課程都不夠了解,那就更沒有辦法游刃有余的介紹給學生,并且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數(shù)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師都是音樂專業(yè)的教師,對于專業(yè)的音樂學生,他們可能應對自如,但是由于公共音樂課程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是零基礎的,那么該怎樣上好公共音樂課程,就又是一種教學方法了。高校應該重視公共音樂課程教師的素養(yǎng),省里也應該在寒暑假期間開設公共音樂課程教師培訓,邀請專家進行知識講座,外派教師去省外等地學習調(diào)研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學校也應該招聘一些專門的公共音樂課老師,成立教學科研小組,不斷提高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水平,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注重教學問題的時效性。
(三)普及公共音樂課程知識
據(jù)筆者調(diào)查了解,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公共音樂課程所上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不了解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新生入校時就應該可以向?qū)W生普及該課程具體所涉及的知識,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程學習到什么,這樣學生就不會在什么也不了解的情況下選擇該課程,最后又因為沒有任何興趣導致課堂零互動全程玩手機的情況。這樣更加有助于吸引對該課程有興趣的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
(四)翻轉(zhuǎn)課堂,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現(xiàn)在很多專業(yè)類課程都采用了翻轉(zhuǎn)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效果非常顯著,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變壓力為學習動力,課堂效果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而據(jù)筆者了解,現(xiàn)在的公共音樂課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在下面玩手機、睡覺。課堂的質(zhì)量較差,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低。在一學期的課時里可以選兩到三次課采用學生講,老師只起到輔助的作用,這樣學生不僅僅課堂上的參與度高,在課后也會去做一些知識儲備,有助于提高課堂的質(zhì)量。
(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很多老師都將音樂課上成了實踐課程,音樂中實踐固然很重要,但理論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脫離了理論知識的儲備,課堂實踐的效果是不夠顯著的。音樂最底層的建筑就是理論知識,所以學好音樂首先要從最基礎的音樂常識和音樂史開始,有了這些音樂理論知識的支撐,學生再通過實踐來反復的驗證與鞏固,學生學起來也事半功倍,有了成就感,對于該課程的興趣也大大提高,這樣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藝術的認識與了解,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六)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合學生的音樂喜好
現(xiàn)在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那教師應該找到流行音樂與該堂課的平衡點,在課堂上找到合適的流行歌曲,加以講解,這樣能夠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貼近自己生活中的音樂喜好,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將學生比較難懂的音樂知識轉(zhuǎn)化成了自己熟悉的音樂,這樣不但能夠使得學生快速的了解該知識點,更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提升個人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七)運用舞臺,豐富音樂實踐
學校應該鼓勵每一位學生上臺表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公共音樂課每學年可以舉辦一次匯報演出,將一年的學習成果以表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不但能夠增強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感,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凝聚力。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公共音樂課的認識程度,更能強化學生的舞臺表現(xiàn)力。從而完成該門課程最終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筆者通過對當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現(xiàn)狀的分析,初步探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本文從統(tǒng)一教材內(nèi)容、提高公共音樂課程教師水平、普及公共音樂課程知識、翻轉(zhuǎn)課堂,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相結合、貼近學生生活,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合學生的音樂喜好、鼓勵每一位學生走向舞臺,豐富音樂實踐等七個方面對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初步改革想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也為公共音樂課程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程氛圍,現(xiàn)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改革之路任重道遠,只有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夠使得該門課程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最終可以實現(xiàn)整個公共藝術課程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剛.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與改革思考[J].戲劇之家,2015,(03).
[2]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趙毅.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的反思[J].藝術評論,2013,(03).
[4]田亞茹.基于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改革的幾點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02).
[5]程娟娟.關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音樂時空,2014,(15).
[6]李飛,譚云波.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當代音樂,2018,(04).
[7]楊正龍.試析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藝術教育,2017,(Z4).
[8]徐靜璇.高校音樂公共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研究[J].音樂時空,2014,(10).
[9]任淑婧.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黃河之聲,2016,(10).
[10]張景賢.淺析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以中國通俗音樂欣賞課程為例[J].藝術科技,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