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玉節(jié)記》是對現(xiàn)實社會黑暗的一種反抗,是將作者內心最真實的世界幻化于自己的作品中的實際操作。
【關鍵詞】《玉節(jié)記》;神幻色彩;反諷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234-01
一、張衢的生平介紹、文學交游
(一)生平介紹
張衢(1755-1835),中國清代傳奇作家,字越西,號情齋,自號尸道人,別號病痱道人,浙江蕭山人。弱冠補諸生,屢試不售。①為人狂傲不羈,終生窮愁潦倒。鰥居獨處,終生未婚娶。
張衢創(chuàng)作戲曲承襲于王實甫、湯顯祖。嘗客都門,所填《芙蓉樓》《玉節(jié)記》傳奇,時已刊行。部中爭演,一時傾動座客。著有《信芳錄》,載東林黨人事甚詳。又《賢賢堂集》及《外書》均未刊。年八十余,猶強建。②據(jù)清丁紹儀《清詞綜補》記載,張衢著有《翠娛詩集》,未見其本。
張衢工于書畫,與端木國瑚、趙晉齋、金登園、潘鼎、董霞樵及林石笥并稱為“六友”。張衢曾作《六友圖》以表對好友的珍惜和重視?!赌纸裨挕穼ⅰ读褕D》列為張衢好友潘鼎的作品,但在端木國瑚的《太鶴山人集》中有《張情齋畫六友圖》一詩,足以證明此畫為張衢所作。
(二)文學交游
文學交游是文人雅士精神境界的交流方式,互相投贈詩文筆墨以傳遞情感。張衢喜愛交友,往來詩文,絡繹不絕。在張衢的兩部傳奇中,序言部分大多是朋友為其作品執(zhí)筆題贈。筆者將其交游信息整理如下:
蔣焜(?-1849),字書奴,錢塘(今杭州)人,諸生。③蔣坦(1823—1861),蔣焜第三子,乳名鳳徵,字平伯,號藹卿,又號夕陽紅半樓。④蔣坦少時即善文章,對于詩詞古文頗有研究,著成多部詩文集,如《息影庵初存詩》《紅心草》《愁鸞集》等。蔣焜與蔣坦系錢塘旺族,家中祖輩父輩多有進士,與張衢多有往來。據(jù)記載,蔣坦《紅心草》中有張衢為其所作《巢園記》一文,蔣氏父子在巢園中多次接待張衢。從中可以看出,張衢作為蔣氏父子的朋友,常以詩文辭賦相往來,感情深厚。更有在蔣坦5歲時,張衢在巢園做客,見到蔣坦未來的妻子秋芙,見這女孩相貌可人,衣著艷麗,行為舉止端莊大方,便道:“儼然佳兒佳婦?!雹菔Y氏長輩遂有成就子輩姻緣之意。
端木國瑚(1773-1837)字鶴田,號太鶴山人,浙江青田縣人。⑥著有《太鶴山人詩集》,卷十一有《贈張情齋》一詩。
在端木國瑚為張衢《玉節(jié)記》傳奇作序可得知,兩人相識是端木國瑚在吳山觀看好友的畫肆,經(jīng)由董眉伯的介紹第一次見到張衢。但因為端木國瑚不通詞曲,并未與張衢有過多交流。二人真正交好,是在觀畫后十余年。端木國瑚的好友作了一幅畫,張衢在畫上題字,端木國瑚甚是欣賞張衢的文采。盡管張衢年事已高,亦欲與端木國瑚結為好友,并將所作的詩文集以及《外書》給端木國瑚閱讀,而且邀請端木國瑚為新作《玉節(jié)記》題序。張衢作《六友圖》,將端木國瑚放置在中間的位置,由此看出張衢對于端木國瑚這位好友的重視。
二、《玉節(jié)記》故事梗概、思想分析
(一)故事梗概
全名《賢賢堂玉節(jié)記傳奇》,以下簡稱《玉節(jié)記》?!队窆?jié)記》共計五十二出,上卷二十六出,有標題、芳信、凡心、靈卜等;下卷二十六出,分別有仙逢、冰語、疑婚等。
(二)思想分析
1.被貶下凡
《玉節(jié)記》本就是具有神幻色彩的劇作。劇中的神仙人物有玉皇大帝、真宰黔羸、飛元玉女鮮于虛、文星聞人諧、花神羅浮仙子等。張衢在創(chuàng)作時加入神仙的元素,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外在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自古以來,上至皇族貴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于自己頭頂上方的天充滿了敬畏之心?;首灏烈曁煜拢皡s也總與“天之驕子”自命不凡;百姓則將一輩子辛苦耕作的土地,視作上天恩澤,企盼上天恩惠,如最常見的祈求龍王降雨。
第二,內在的心理需求。鮮于虛與聞人諧都是因為情欲被貶黜下凡,歷經(jīng)人間的磨難以求再度成仙。對照張衢在人間愁苦潦倒的生活,他將自己經(jīng)受的這些磨難歸結為在人世間的歷練,終有一天能夠得道。另外,張衢在劇中加入了“道”的思想。玉皇大帝對于天界的管理,以“無為而治”作為統(tǒng)領。而人間的帝王統(tǒng)治黑暗無天日,這讓張衢感到生活的冷酷,期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像聞人諧、鮮于虛一樣得道升仙。張衢加入神仙元素,是對現(xiàn)實社會黑暗的一種反抗,是將內心最真實的世界幻化于自己的作品中的實際操作。
2.得道升天
歷經(jīng)人間的磨難,終成正果,鮮于虛先一步完成了修行回到天界,待聞人諧功成圓滿之日接他一起回到天庭,成就美滿姻緣。在人世間有功德的人,司空太守夫妻二人、皇甫廉善也一同被接上天界,共享無憂之樂。若是想要升天,必定在人間行善事,為人正直。從中宣揚了張衢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期望及反諷。
司空君實在人間為官正直,國家危難之前拋下妻子家眷,義無反顧以文官之才扛起武將大旗,只為守護一方百姓。然而,都在眾人以為司空君實平步青云,卻未曾料想,朝廷以他畏懼出戰(zhàn)為由,貶謫司空君實,讓其戴罪立功??尚θ碎g正道是滄桑,在張衢的眼中,看到的人間竟是如此是非不分、黑白顛倒。
注釋:
①《民國蕭山縣志稿》(三).
②張宗海,楊士龍.《民國蕭山縣志稿》(三).成文出版社.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人物列傳五卷十八第1470頁.
③鄭發(fā)楚主編,西溪蔣坦與《秋燈瑣憶》,杭州出版社,2012.12,第10頁.
④同上,第12頁.
⑤同上,第151頁.
⑥沈不沉輯注,溫州戲曲題詠,溫州市戲曲志編輯室,1986年09月,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