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輝
【摘 要】就目前而言,對大學生個人未來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所以,對于現(xiàn)今高職院校而言,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質(zhì)量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該緊緊圍繞著大學生發(fā)展的需求而展開,在實際的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著重探究思政教育工作和大學生專業(yè)素質(zhì)提升的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有效是其得到思政水平提高。在新時代中,“中國精神”是一個主流詞匯,而怎樣在思政教學中融入“中國精神”不僅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更是難點。本文就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中的“中國精神”教學展開較為深入的探索及分析。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精神;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7-0210-01
隨著我國人們的不斷努力,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已經(jīng)邁入了新時代中?!爸袊瘛憋@示著我國人們經(jīng)濟現(xiàn)象,艱苦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在新時代之下,為了讓“中國精神”的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學生當中,為了讓“中國精神”更加深入到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高職院校中的思政教育和“中國精神”有機地融合起來,把偉大的“中國精神”始終貫穿于思政教育工作過程當中。
一、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的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而當代大學生作為年輕人的代表自然肩負了共筑偉大中國夢,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因此,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發(fā)展的最強動力,而直接影響我國當代大學生個人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形態(tài),所以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形態(tài),讓當代大學生展現(xiàn)出“中國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國精神”所面臨的困境
(一)新時代中大學生多維度思想以及多元化價值觀。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乃至整個世界范圍里高新技術都如雨后春筍般的發(fā)展,但是與之發(fā)展的同時,為高校思政教育老師開展教學工作帶來更多的則是挑戰(zhàn)。在新時代之下,我國社會經(jīng)濟在不斷朝著多元化發(fā)展,大學生作為年輕人,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對于社會上的新思想敏感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就會跟著社會主流思想朝著多元化、多維度的方向發(fā)展,進而直接影響我國大學生群體本身思想意識的形成以及價值觀的樹立。
(二)新時代西方文化的沖擊。就實際而言,我國高職院校中的學生大部分都比較西方文化,諸如“西方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表現(xiàn)出過度的熱情,而對于本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傳統(tǒng)佳節(jié),學生了解甚少,甚至很多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nèi)涵后不能明確。趨向西方文化,忽略本國文化,對于我國文化沒有認同感,不利于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國精神”。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國精神”所面臨的舉措
(一)更新理論教學,把“中國精神”融入到專題教學當中。充分發(fā)揮老師的主體作用,通過專題化教學的教學方式能夠讓“中國精神”的教學內(nèi)容始終貫穿于高職思政教學的全過程。比如,在基礎課第二章當中能夠開設“中國精神內(nèi)涵以及中國精神對于我國當代大學生發(fā)展的意義”專題,在綱要課下篇當中的第十章能夠增設“中國精神的形成和發(fā)展”專題等等。通過這讓樣的方式能夠讓“中國精神”在高職思政教育當中更加明顯的體現(xiàn)出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接觸、理解。
(二)進一步強化實踐性教學。就實際而言,高等職業(yè)教育和高中教育非常不一樣,學生在高職院校中的活動會非常多。因此,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其學生的課外活動,利用好學生的“第二課堂”進行思政教育,并且通過這樣的“第二課堂”可以更好的把“中國精神”融入其中。在實際中,高職院校中的思政教育老師就可以通過校園文化以及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各種各樣傳播“中國精神”的活動。比如,在實際中,老師可以組織開展學生進行關于“中國精神”的演講比賽,這樣的方式無論是參賽學生還是聆聽者都會對于“中國精神”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通過慷慨激昂的語言,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學習、繼承甚至傳播這種“中國精神”;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中的思政教育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攝制關于“中國精神”的微電影大賽,在實際的表演、拍攝過程當中學生也能夠更好的理解“中國精神”得內(nèi)涵。
總之,“中國精神”是新時代中我們民族的“魂”,而當代大學生更是我國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在高職院校中的思政教育工作當中一定要把“中國精神”融入其中,能夠讓我國當代大學生繼承“中國精神”并能夠始終懷揣著這種“中國精神”進行奮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