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琴
【摘 ? 要】 ?基于問題導向的初中物理教學探究實施的方法就是教師要應用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做物理實驗、讓學生整合知識、讓學生驗證知識的方法,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學習。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問題導向;初中;物理;教學
基于問題導向的初中物理教學探究實施的方法就是教師要應用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做物理實驗、讓學生整合知識、讓學生驗證知識的方法,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學習。教師要通過提問,讓學生明晰學習目標、把握每個實驗要點、能夠由淺入深地形成知識體系及全面驗證自己知識探究的情況。只要教師應用這樣的方法開展教學,就能應用問題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物理知識。
一、應用抽象物理知識引導學生來整合知識
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物理實驗以后,學生能在實驗中獲得一些知識。此時學生得到的知識可能是碎片化的知識,這些知識未形成體系。教師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因素和因素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夠以概念的形式來描述知識。
1.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學生完成了探究實驗以后,教師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整合剛才獲得的知識,讓學生了解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因素的關聯(lián)。當學生能夠分析出具象的問題以后,教師要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把具象化的問題抽象化,然后獲得抽象化的理論。
比如當學生完成了水的三種形態(tài)變化的實驗以后。教師引導學生以水為案例,向學生提問:“水有哪幾種形態(tài),影響形態(tài)的因素是什么?”學生結合剛才實驗的結果回答問題:“水有固態(tài)、液態(tài)、汽態(tài)三種形態(tài),影響形態(tài)的因素是溫度。當溫度低于0℃時,水會結成冰;當溫度為0℃時,會出現(xiàn)冰水混合物;當溫度高于0℃且小于100℃時,水呈現(xiàn)液態(tài);當溫度高于100℃時,水會成為汽態(tài)?!贝藭r教師再度提問:“那么物質(zhì)可能有什么形態(tài)呢?影響它們形態(tài)的因素是什么呢?”學生結合剛才的具象案例,理解了物質(zhì)有三態(tài),讓物質(zhì)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因素是溫度。當物質(zhì)低于凝點時為固態(tài)、高于沸點時為汽態(tài)。不同的物質(zhì),沸點和凝點不同。
2.引導學生形成物理知識的體系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把具象化的物理知識變成抽象化的物理概念,還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把知識與知識關聯(lián)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很難一次性地探索出知識的體系。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淺至深地探索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比如當學生完成了物質(zhì)三種形態(tài)、汽化和液化、升華與凝華的知識點學習以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水的三種形態(tài)是什么?水的三種形態(tài)之間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嗎?”學生在探索教師提出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水的狀態(tài)并不是只能是固化→液化→汽化及汽化→液化→固化。實際上,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固化可以直接與汽化轉化,物質(zhì)的升華和凝華可以讓物質(zhì)形態(tài)的轉化變成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當學生理解了水的形態(tài)變化的系統(tǒng)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抽象的思維來分析問題,把水這一具象的案例變成物質(zhì)形態(tài)變化的抽象化的案例。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時,要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把知識點與知識結合起來,形成具象的知識體系;然后應用抽象思維提煉具象知識體系中的規(guī)律,形成抽象化的知識體系。
二、應用綜合物理習題引導學生來驗證知識
當學生完成了知識探索以后,教師要以習題的形式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驗證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識,是否需要繼續(xù)探索物理知識。
1.為學生設計經(jīng)典的習題來探索概念知識
當學生通過探究,覺得自己理解了一個概念以后,教師要向學生提一個與概念有關的經(jīng)典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概念:
以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以后,教師提問:“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用100N的水平推力使一個重為500N的物體前進了10m,在此過程中哪個選項是正確的?A.推力做了5000J的功;B.推力做了1000J的功;C.重力做了5000J的功;D.重力做了1000J的功?!苯處熢谝龑W生回答這個問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做功和什么有關系?如果學生能夠了解做功與力的大小和距離有關,就能正確地回答出這個問題。如果學生不正確地回答出答案,教師就要讓學生重新探究知識,然后把具象的學習體驗和抽象的概念結合起來,直到真正理解抽象概念的意思。
2.為學生設計開放的習題來發(fā)散物理知識
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越強,就越能把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就越能把知識點與知識點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夠找到更多物理探索的方案。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以探索知識為起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如果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要在教學中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盡情的探索,充分的思考。
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慣性以后,教師可以提問:“能不能應用思維導圖來發(fā)散思維,思考生活實踐中利用慣性的例子?”學生可以發(fā)散出:手上有水,將水甩掉;衣服有灰塵,拍打衣服上的灰塵;將錘柄在石頭上碰幾下,錘頭就套緊在錘柄上等一系列的例子。在發(fā)散的過程中,學生會對慣性這一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學生會意識到,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知識,他們必須成為學習的有心人,以后要在生活中探索各種物理知識。
3.為學生設計易錯的習題來消除思維盲點
學生在探索知識時,有時會出現(xiàn)思維盲點,這些思維盲點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的判斷。教師在提問時,要針對學生的思維盲點提問,幫助學生校正思維盲點,理解已經(jīng)探索到的知識。
以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的問題為例:“甲、乙兩個同學沿相反的方向拉測力計,各用力200牛。則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多少?”很多學生立即回答:“是0!”教師引導學生用做實驗的方法來證明。通過做實驗來探索,學生發(fā)現(xiàn)測力計只計力的大小。學生在拉測力計時,力的大小是200就是200,測力計不計相反方向的力。通過這次的探究學習,學生意識到了在探索問題時,學生必須充分地理解物理問題要探究的目標,然后分析與目標一致的概念,而不能在不明概念的前提下盲目探究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光榮.思維導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科普童話,2018年47期
[2]曾杉.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學探析[J].科普童話,2018年47期
[3]金賽輝.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探討[J].科普童話,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