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 ?要: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結晶,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抓手。創(chuàng)生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的應然追求。教師可以通過理論進行演繹,可以從實踐進行歸納,還可以通過準模式進行類化。教師的教學應當基于教學模式,又超越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模式創(chuàng)生;策略探尋
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主張的凝練,是教師教學的顯性抓手。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界產生了眾多教學模式,如“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學程導學”教學模式、“智趣數學”教學模式、“容錯”教學模式等。盡管每一種教學模式,其操作思路、流程各不相同,但卻都是為了解決“怎樣教”“怎樣學”的教學根本性問題。因此,教師的教學應當基于模式,又能超越模式。只有這樣,教師教學才能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一個教師,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擁有自己的教學模式?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三種模式創(chuàng)生策略,僅供參考。
一、理論關照——“演繹式”模式創(chuàng)生
教學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理論支撐下而產生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教學理論,就沒有教學模式。一個數學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首先必須研究教學理論。因為,教學理論是教學規(guī)律、原則的概括、總結,具有上位的指導性作用。
比如當下許多教學模式都提倡“以學定教”,那么其背后的理論支撐是什么?首先,從根本上說是“主體性教學理論”“以學生為中心”,這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的,被稱為教育上的“哥白尼革命”。其次,二十世紀學習理論如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教學”、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等,都為教學主張?zhí)峁┝擞辛χ?。再次是“人的價值”的重新發(fā)現(xiàn),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都為“以學定教”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以學定教”就是一種顛撲不破的教學模式內涵的共性質素。實踐中,教師可以順著從理論到主張,從主張到實踐,從實踐到模式的建構路徑,創(chuàng)生教學模式。比如,筆者根據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理論,研發(fā)出“三學”(自學——研學——展學)教學模式。其中,“自學”基于“經驗學習理論”,“研學”基于“建構學習理論”,“展學”基于“互動教學理論”。這樣的教學模式,層次清晰、可操作性強,能引導學生展開具體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運用“三學”模式教學“百分數的認識”,筆者先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了豐富的百分數,然后讓學生自學。通過自學,讓學生質疑問難。比如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已經學習了分數,還要學習百分數呢?應該說,通過自學,學生所提的問題質量高,能切入教學重難點。圍繞自學,學生展開深度研學,從而深化對百分數意義、作用等的認知。由于有了深度自學、研學,因此最后的展學豐富多彩。
理論關照下的教學模式建構,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可操作化。通過教學模式,教學理論獲得了生動的詮釋。當然,對于由理論演繹出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必“模式化”,否則會走向死板、僵化,從而缺乏生機、活力。
二、實踐指引——“歸納式”模式創(chuàng)生
實踐創(chuàng)生是教學模式創(chuàng)生的又一條路徑。教學模式不同于教學主張,更不同于教學規(guī)律、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是與教學實踐直接照面的。因此,教學模式就受到教學實踐的指引,甚至就直接從教學實踐中歸納而來。以實踐為指引的教學模式,往往具備較強的操作性,因為它扎根于實踐土壤,是實踐的理論確證與表征,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比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zhí)岢摹盎e教學”,就是華老師從其鮮活的實踐中提煉、發(fā)展出來的。華老師在實踐中,將其操作模式的要點總結為:錯是錯的“容錯教學”,錯不是錯的“融錯教學”,錯還是錯的“榮錯教學”,要求師生對待錯誤,要溫暖地容(寬容),要智慧地融(消融),要自豪地榮(不以錯誤為羞恥等)。那么,從實踐中生長出來的教學模式,需要不需要理論支撐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沒有理論支撐的教學模式,不能稱其為教學模式,而只能稱之為教學經驗。比如華應龍老師的“化錯教學”,其理論遠的可以追溯到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刺激—反應”理論,近處包括巴班斯基的最優(yōu)化教學理論、馬丁·布貝爾的“我與你”的平等對話理論,等等。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華老師按照他的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猜想,有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邊乘斜邊”。華老師沒有簡單地否定學生的猜想,而是順著學生的猜想,進行引導,最后讓學生自然領悟,生發(fā)出學生這樣的感嘆,“華老師在誤導我們!”顯然,學生經過了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醒悟了。對于學生的幡然醒悟,華老師說,他這不是“誤導”,而是“導悟”。
實踐模式是以實踐為指引的,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以實踐為指引的教學模式,往往容易被理解,并且容易被推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其模式歸納路徑基本上就是從實踐操作中提煉方法、步驟,概括教學流程,抽取主要特征,從而形成教學模式。
三、準模轉變——“類化式”模式創(chuàng)生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草根化的實踐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教學準模式。這些教學準模式還會冠之以“某某教學法”,散見于教師的教學札記、教學日志之中。有些教師的準模式,非常有價值,是創(chuàng)生教學模式活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準模式進行轉化、類化,促進教學模式的誕生。
教學準模式,由于其帶有濃厚的經驗色彩,由于其偏重于小結而備受冷落。其實,如果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對各種教學準模式進行研究,從中就能提煉、概括、抽象出教學模式來。相對于教學模式而言,教學準模式種類更多,是教學實踐中的豐富的財富,呼喚著教師對其進行整理、改造、升級。在實踐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些相似的教學模式,比如學程導航、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等就具有一種天然的親緣關系。以準教學模式為例,“查漏補缺、當堂過關”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總結,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對于這種教學經驗性、總結性、方法性的準模式提煉,就形成了“目標學習”“掌握學習”等的教學模式。由此,衍生出“制標——亮標——施標——展標”等的教學步驟。比如一位教師教學“圓的認識”,首先就向學生出示了學習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圍繞目標,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認識圓的名稱,探究圓的特征。最后,對照教學目標,解決相應的教學檢測。這一教學過程,始終將學生置于主體性地位。有教師還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如此,教學目標更具導向性、針對性、實效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積累準模式群、準模式庫,并對各種準模式進行研究。有時候,還可以根據準模式從理論依據、目標取向、適應對象、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分類。通過準模式的積累,對準模式進行深度探尋。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是通過哪一種路徑提煉、總結、概括、演繹出的教學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模式只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個可操作性的藍本。作為教師,要研究教學模式,不斷地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讓教學模式不斷豐富,綻放出應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