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
【摘 要】目的:探討延續(xù)護理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取的90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延續(xù)護理,觀察比較兩組病人出院后的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等各項評分。結果:研究組病人出院后的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等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討論:延續(xù)護理能夠有效的提升老年支氣管炎患者出院后的生存質量,對患者的生活有著積極影響,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延續(xù)護理;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生產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R25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慢性支氣管炎是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發(fā)于老年患者,主要是由飲食習慣、居住環(huán)境、感染、吸煙史、氣候因素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咳痰咳嗽,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本次研究分析延續(xù)護理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后生產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取的90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女比例25:20,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5.32±5.62)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5.57±2.13)年;對照組男女比例24:21,年齡53~77歲,平均年齡(65.46±6.41)歲,病程3~9年,平均病程(6.16±1.97)年。比較兩組病人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常規(guī)檢查、飲食指導、體征檢測等。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延續(xù)護理:①資料備案:在患者出院前登記患者的藥物使用量、康復情況、復查事件、家庭地址、聯系方式等[1]。②電話隨訪:每兩個禮拜進行一次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的康復情況,耐心的解答患者的問題,針對于情緒不穩(wěn)的患者給予心理疏導。③家庭隨訪:通過家庭隨訪了解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習慣,指導患者的健康飲食,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④聯誼活動:每兩個月舉辦一次聯誼活動,讓患者通過交流討論,相互支持、分享經驗。⑤建立微信群:組織患者家屬和患者加入微信討論組,護理人員以及臨床醫(yī)生為患者講解慢性支氣管炎的護理知識,并且及時解答患者的疑惑。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出院后的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等各項評分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等各項評分均以()表示,t檢驗。統(tǒng)計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參照P≤0.05。
2 結果
研究組病人出院后的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等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多發(fā)于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2]。因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的記憶能力較差,發(fā)病后,會嚴重的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表明,延續(xù)護理能夠有效的提升老年支氣管炎患者出院后的生存質量,對患者的生活有著積極影響。主要原因為:①根據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且集評估與干預一體的護理,在患者出院前仔細的整理患者的詳細資料,以便于在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和溝通等。②通過每個月定期的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復情況,對患者的康復效果作科學評估,耐心聽取患者和患者家屬的疑問,及時為其作解答并且采取相關的解決措施。③通過定期的家庭隨訪了解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從而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面對生活。④開展聯誼活動和建立微信討論組促進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經驗分享,護理人員和臨床醫(yī)生為患者提供關于慢性支氣管炎的相關治療知識和護理知識,以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綜上,在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采用延續(xù)護理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出院后的生存質量,提升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王松慧,康俊英,薛冰娜,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中醫(yī)治療對策及對SOD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7):1625-1627.
徐九霞,韓琤琤,趙潔,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對以社區(qū)護士為主導的居家延續(xù)護理需求的質性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7):83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