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艷
摘要:新時期,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大環(huán)境之下,傳統(tǒng)教育模式逐漸被各種現(xiàn)代教育方式所取代。作為現(xiàn)代教育方式的踐行者,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順應新課改趨勢,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作為初中教育課程中的重要一門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初中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的開展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為提升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水平,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目的不明確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了解社會道德與國家基本法律的意義與內涵,使學生具有良好道德與法治行為規(guī)范,為培育道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礎。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授,沒有明確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學方式單一
不少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興趣不高。而課堂上,很多教師習慣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學方式,方式比較單一,普遍存在“模式化、靜態(tài)化、濫用化”現(xiàn)象,沒有意識到教學方式多樣化的益處,或者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去潛心研究,從而改變教學方式,且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及性格千差萬別,教學方式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進一步加重。
(三)實踐教學不足
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正確引導初中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舉止,而社會實踐又能促進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教學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學校和教師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識比較淡薄;其二,教師本身對實踐教學的理解不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的能力不足;其三,多數(shù)教師沒有足夠的動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不少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論學習,甚至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核心課程,開展實踐教學意義不大,學生也不了解道德與法治與社會生活的關聯(lián)。教師或學校沒有運用較好的方法方式開展實踐教學,認為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的“產出比”很低,效果難以量化,不愿意花費更多精力研究實踐教學。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yōu)化
(一)翻轉課堂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運用多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走進新的學習生活”時,其中的第一課是“我是中學生啦”,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剛步入中學的喜悅心情,使道德與法治第一課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做好與學生的互動工作,結合課題,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講述,結合課后的知識問答:新的環(huán)境帶給我們哪些新感受與體驗、如何融人新的班集體、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等問題,讓學生上臺與大家進行交流。通過該環(huán)節(jié)教師功將課本知識進行深化,并且基本掌握了每個學生的性格情況以及對學習的態(tài)度,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同時,教師應該利用班級網絡群與家長進行溝通,向家長普及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在平時生活中,應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知識的少量滲透。通過翻轉課堂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題的教育模式,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得以提升,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充滿興趣,從而使教育效果倍增。
(二)創(chuàng)造平等、互助的互動氛圍
初中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生理與心理都有了明顯變化,無論是在學習心態(tài)還是生活態(tài)度上都存在顯著的差異。作為任課教師,在互動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基礎的教學工作開展,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心理、思想動態(tài)等進行及時掌握,通過多種方法拉近與學生距離,造出平等、互助的良好互動氛圍。除此之外,針對不同學生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差異,教師在互動教學中應當基于平等原則,為每位學生提供發(fā)言、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使學生切身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通過互動與深入的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的內涵就是回歸生活、緊貼生活,并通過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教學提高初中生對生活的認知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實踐教學要“有味”“有度”“有選擇”。校內,教師可以開展愛老師、愛父母、愛國家的辯論會,也可以在教師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要節(jié)目開展演講等活動;校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親身參與社會活動,如參觀歷史博物館、聽專家報告、走訪社區(qū)活動等,以增其尊老愛幼、愛家愛國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其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思想及法律意識,需要基于教學中的不足,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刺激,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提升,通過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晴晴.優(yōu)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05:124-125.
[2]楊翠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2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