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淑蘭
摘要:語文教學離不開對話,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如何進行有效對話,是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從加強對話教學的研究出發(fā),圍繞提升教師素質(zhì)、引導學生對話的策略、有效利用文本等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策略
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句話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重新審視定位,語文教學應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共同研討、豐富文本內(nèi)涵的富有個性化的對話過程。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tài),是學習主體借助的交流,不斷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話教學。
一、加強研究,重視對話教學
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領導等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話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針對一線教師在對話教學實踐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開設及時的專題講座培訓。學校領導還應該組織力量,加強對話教學研究,可以讓-一些骨干教師開設公開課,及時整理出對話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成功案例或問題案例,及時分析、研究、反思找出適合的對話教學方法。學校應該為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互相交流搭建平臺。讓廣大一線教師既能有機會學習系統(tǒng)的對話教學理論,又能夠在課余時間進行教學交流、切磋教學問題,共同進步。
二、提升教師自身素質(zhì)
在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是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是實踐活動的對話者,是實踐活動的促進者。教師是教學工作中的中間力量,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實施,教師的素質(zhì)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如何提高教師的對話教學素質(zhì)?首先,教師必須準確掌握對話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具備與教材、學生對話的能力。要做到這些,教師需要主動學習有關對話教學的理論,主動關心對話教學理論和方法的新進展,主動參與對話教學研究活動。第二,教師應該探索-些適合自己的對話教學方法。怎樣做才能與不同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做到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不機械的執(zhí)行文本。當好文本的主人,主動解決文本,深入研究文本,創(chuàng)造性的是用文本。怎樣才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參與對話、怎樣使學生通過與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既達到訓練其語言素養(yǎng)和技能,又能發(fā)展其對話溝通能力。
三、引導學生對話
1、學會傾聽。
在閱讀教學中,要給時間讓學生讀文本,看課文、看注釋、看課文前的提示和看課文后的練習,把自己的理解和疑問寫在課文旁邊的空白處,然后分組討論,再把意見不一致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集中在一起,與老師和其他學生交流、探討。尊重學生發(fā)表不同觀點的權利,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對學生而言是多么重要,它是一種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共同進步,共同分享。無論是文本之間的對話,還是師生、生生對話,主動式傾聽都有重要的價值,良好的對話效果往往是在主動式傾聽的基礎上完成的。
2、立體式對話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話的潛在對象包括自身、教師、學習伙伴、文本以及越來越被專家及教師認可的計算機。而傳統(tǒng)教學中的對話卻僅僅停留師生對話這一層面。在這一層面中,由于閱歷和學識等因素的差別,學生所處的往往是接受者的地位。同時,由于班級授課制中學生的數(shù)量要遠遠多于教師,學生也很難與教師進行經(jīng)常性的對話。“對話式”教學的實質(zhì)是創(chuàng)新式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并不是說學生本身就能完成課程標準上規(guī)定的任務,這同樣需要老師的幫助和關注。在“對話式”教學進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思考:定什么話題、學生是否有話說、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狀況、將會收到怎樣的效果等。只有當這些問題教師能高瞻遠矚地了然于胸之后,“對話式”教學才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四、合理利用教材文本
在語文對話教學中,所有的“對話”都是圍繞文本展開的,文本是“對話”的中心。實施語文對話教學還需應注意合理利用文本。
1、要科學、充分挖掘文本自身資源,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幫助、引導、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比如,討論文本的關鍵問題,交流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個性化的領悟,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補寫、改寫、續(xù)寫,對文本進行復述、朗讀、表演,對文本進行比較閱讀等等。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與社會、人生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所以,在對話教學中要打開“文本”,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向文本所關聯(lián)著的廣闊的社會生活,是學生與無比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人生對話。只有激活文本,將文本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拓展、深化學生的對話內(nèi)容,使學生更加積極、熱情的投入對話,,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五、對話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對話教學應遵循的原則:真誠、平等、合作教學對話是指師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方式,各方內(nèi)心世界的敞開是對對方真誠的傾聽和接納,在相互接受與傾吐的過程中實現(xiàn)精神的相遇相通。要真正實現(xiàn)對話,教師首先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位參與者。平等、和諧的參與,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把握他情感與思維的脈搏,對話與溝通才能成為現(xiàn)實。平等是交流的前提。教師擁有真誠、平等、合作的對話是激活學生對話期盼的重要前提。學生是否有對話的愿望、能否積極的參與對話,關鍵在于教師的態(tài)度,那就要求教師要真誠。只要是學生真誠的、發(fā)自內(nèi)心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老師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讓他認識到是有價值的。如果老師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著自己的“權威”,學生說的不符合自已事先擬定好的“標準答案”,老師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給以批評,那么交流是很難進行的。總之,和諧的對話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劉榮.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對話教學[J].華夏教師,2018 (25):27.
[2]韋桂琴.談對話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技巧[J].小學教學參考,2018 (07):56.
[3]鄭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 (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