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鋒
【摘 ? ?要】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掘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初中生問題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并從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質疑、培養(yǎng)提問習慣等方面闡述了初中化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 ?初中化學;提問意識;培養(yǎng)
由于教師以“教”替“學”,學生很少去提出問題,也不知道提什么問題,導致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淡薄?;瘜W學科與生活聯系密切,其內容有趣,易于理解,學生會想提出很多的問題。有的教師面面俱到,力求將所有的知識點講解得一清二楚,認為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考分,就可以實現教學的目標。事實上,教師一味的灌輸,并沒有讓學生產生真正的思考,沒有讓學生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只是囿于一個標準去解答,使本應有趣的學科變得死板、教條。問題意識是引發(fā)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形成高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初中生問題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1.學生自身因素。很多學生對學習內容缺乏興趣,或心存膽怯而不敢提問,或依賴性強,認為老師會講到這個問題的,因而不愿花費時間來提問。雖然家長也鼓勵孩子提出問題,但由于受到“師道尊嚴”的影響,他們不敢與教師打招呼,更不敢提出問題。部分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方法,沒有發(fā)現的意識;有些學生即使發(fā)現了問題,也不敢輕易打斷教師的講授。
2.教師的因素。畢業(yè)年級時間緊、任務重,教師很少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部分教師難以抽出太多的時間去解決學生的提問,只有選擇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加以解決,導致學生滿足于“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
3.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教育受儒家文化的制約,教師是學生眼中絕對的權威,他們不愿意主動提問。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是“受體”,沒有提問、沒有質疑,他們認為教師講解的內容是絕對正確的。而教師拘泥于書本,影響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
1.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從不敢問到敢問。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學生群體,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處理,就會拉大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會使學困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要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解決學習困難,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師要尊重學生,給學生必要的鼓勵,肯定學生做得正確的地方,以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當學生情緒低落時,他們會產生厭學的情緒,教師要加以恰當的引導,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教師要多角度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可以從學習之外的方面評價他們,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教師的贊賞會讓學生有奮斗下去的勇氣,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加以肯定,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能做好。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及時發(fā)現他們回答中的優(yōu)點,并加以鼓勵,針對他們的缺點,教師也要用溫和的語言引導學生改正。教師要與學生亦師亦友,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敢問。
2.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主動提問。教師的熱情會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生學習中予以鼓勵引導,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避免以冷漠的態(tài)度傷害學生的自尊以熱情感染學生,以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如在《制取氧氣》一課教學中,教者激趣導入如下:請同學們屏住呼吸,能屏多久?接著教者向學生展示動植物呼吸、醫(yī)療急救、金屬切割的圖片,讓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獲取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引發(fā)學習興趣。教師要營造學習的意境,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大腦保持興奮的狀態(tài),他們的記力也會得到增強。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教條,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現象,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如在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時,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具有相似性質的原料替代反應物制得二氧化碳,學生用碳酸鈉、稀硫酸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學生獲得結論:不能用其他酸替代稀鹽酸與大理石發(fā)生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也有學生用濃鹽酸與大理石發(fā)生反應,他們發(fā)現雖然有氣泡產生,但澄清的石灰水沒有變渾濁,學生帶著這些現象去思考探尋,會誘引學生好奇心的產生,能調動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3.關注學生提問,促進學生質疑。教師要打破師生之間的心理隔閡,就要從傾聽開始。教師可以從傾聽中感受到學生的情緒,要關心愛護他們,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教師要扮演好聽眾的角色,要與學生融洽相處,讓學生逐步變得積極與主動,變得敢于提問。教師的教學風格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精心備課,多為學生設置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快樂,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
面對學習中的問題,學生有思考、質疑的過程,但很少有學生去問老師,這恰恰說明學生的問題意識淡漠,沒有掌握正確學習方法。教師要關注后進生的發(fā)展,為他們提升回答問題的機會,通過鼓勵、引導,調動他們回答問題的決心。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提問動機,要呵護他們的提問熱情,要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質疑,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觀念與時俱進,培養(yǎng)提問習慣。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負責提問,學生只負責回答,導致學生產生思維的惰性,他們會不去思考問題。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要關注學生的主動發(fā)展,不是牽著學生的思維,要以有趣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如讓學生去探究薯片包裝袋中氣體成份,有學生認為氧氣會使薯片變質,因而不是氧氣;也有學生認為薯片很脆,由此推斷肯定不是水蒸氣;也有學生認為它們是常溫下穩(wěn)定的氣體,如氮氣、二氧化碳等……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于是運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設計促進學生的思考、探究,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衍生出新的問題,從而形成樂問、善問的習慣,會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