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鋒
摘要:在小學各學科教學過程中,語文科目的閱讀與理解的教學可以更好的提高同學們的文化深度和廣度。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工作的核心,其重要性體現(xiàn)在閱讀培養(yǎng)的能力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所有階段。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為切入點,研究有力提升小學語文中閱讀與理解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1-0067-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的給出了指示,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型應用型學科,其閱讀與理解的教學應該是學生與教師和編者互動對話的過程。由此看來,閱讀和理解教學的成果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文學科思維、提高語文學科的素養(yǎng)。與此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掌握理解情況沒有一個很好的把握和理解,缺乏對課堂的把控能力,結果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還對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沒有很好的幫助。在這樣一種大的教學情況背景下,筆者認為一定程度上有必要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和理解有效性的方法進行探究和討論。
1.小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式單一
在小學各種科目的教學中,語文學科教學尤其是閱讀和理解教學具有很大的多變性。這就同時意味著,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師比其它學科的老師應該具有更多的多樣性教學技能來更好地為語文學科閱讀和理解教學服務。大部分老師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就我國目前語文教學情況而言,閱讀和理解的教學一直存在著例如教學形式單調匱乏、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不高從而影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喜愛。新的課程標準的提出后,我們通過一定的研究和調查不難從中發(fā)現(xiàn)其對學生對語文的研究探究精神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對語文教師對閱讀材料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條件。教師可以在教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符合當代形式和潮流的、有利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但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尤其是一部分老教師在通過自己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后確實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停下了對新的更有效的教學策略的進一步研究的腳步,從而導致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閱讀和理解教學方式的單調和重復。由上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單調和匱乏仍然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亟待得到解決。
1.2 缺乏對不同學段的針對性
上面我們提到,語文閱讀與理解教學是一個具有貫穿性的科目,它應該說陪伴著每個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并發(fā)揮著不同的但都是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但卻沒有考慮到自己所任教學生的語文學習階段的特點,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總會有過高或者過低等不合適的要求和條件。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有一位語文教師在講解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秋天的圖畫》這一篇文章的過程中,設計了一個由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自主研究探討對板書的設計這樣一種教學活動,我們都可以知道,分小組討論這樣的教學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二年級的同學們建立語文學科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自己的學生是七八歲的孩子,他們本身對語言的把控就沒有很好的能力,尤其是分小組討論以及之后的板書形式的設計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是教師的教學活動還是要繼續(xù)的,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工作還是得由教師這個角色來完成,這時教師才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設計的失誤,主要是由于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教學對象的特點,也就是筆者說的沒有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也許這樣分小組探討研究的方法更適合于小學高年級的同學或是中學生,但讓小學二年級、七八歲的孩子來自主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探討,甚至上升到板書設計的高度來說,筆者認為只會是事倍功半。從上,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針對性在教學中的缺乏導致語文學科閱讀與理解的被動和無力,我想,這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該自己思考和反思的,即是否充分認識了自己的教學對象和他們具有哪些方面,什么程度的能力。
2.小學閱讀教學解決方法
2.1 在語文學科閱讀理解的教學中通過教學設計提高閱讀教學的感染力
語文學科閱讀和理解的教學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提高自己閱讀和理解教學的感染力。譬如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朗讀甚至是分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代人感,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語文作為一門實用性語言學科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在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教師在播放課文的朗讀音頻后就可以采取全體男生讀一至七段,女生來朗讀八至十六段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按學號開始每位同學讀一句或者是兩句這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帶入感,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革命時期軍民的良好關系和深厚感情。在完成了全班的朗讀之后,教師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觀看相關的視頻動畫,講述相關的感人歷史故事等手段來提高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感染力。
2.2 提出問題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大部分都是通過問答的形式開展的,那教師問題的提出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既應該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不能是課文中的原話照搬過來就能回答上的,還應該照顧到每位學生的語文水平,讓大部分同學在經(jīng)過思考后就能想出正確答案,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以非常有名的一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九色鹿》為例來說明問題設置的重要性,從學生讀完課文開始,教師可以首先問“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來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接著就可以提出更加深入且有思考性的問題,比如課文中經(jīng)常提到“利”這個字眼,那么被救者的“利”應該是什么呢?而對于九色鹿而言,它對被救者的“恩”又應該是什么呢?同學們經(jīng)過自己的頭腦風暴,充分發(fā)表了各自對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后,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內容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留下幾個問題作為課下的思考內容,譬如“同學們,你們對文中的落水者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同學們,你們能談一談這篇文章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嗎?”。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又沒有固定的答案,在課后同學們溫習課文內容時還可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感染力,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到課文的討論和研究中來,讓每位同學感受到語文這門語言的魅力,充分認識到語文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姚秉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學,2014.
[2]嚴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3]秦志紅.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