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澤洪 楊斌
摘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以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以無法滿足中國大步推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人才需要。20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抓住互聯(lián)網發(fā)展勢頭,讓眾多家長學生第一次發(fā)現及認識到了信息化帶來教育的改變。信息化發(fā)展至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突破性的發(fā)展,引發(fā)互聯(lián)網與教育的結合,使得當代社會進入了“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時代使然,要求著教育發(fā)展緊貼時代的發(fā)展,同時要求教育不再以應試作為終極目標,轉向提升學生素質。教育興,則國興;教育衰,則國衰。如今的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關乎教育甚至國家的興運發(fā)展,而處于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而推動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質的發(fā)展對于實現新農村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互聯(lián)網+教育;農村小學;信息素質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1578( 2019) 08 - 0077 - 01
1.“互聯(lián)網+教育”環(huán)境下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意識薄弱
新課改下要求中小學教師加強信息意識。2002年國家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要求教師在教育領域的各方面,加強運用信息技術,合理利用信息資源,培養(yǎng)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型人才。足見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緊迫性。但信息意識的薄弱是存在于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意識薄弱的首要因素,因此提升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是解決意識薄弱的重中之重。信息意識是指人腦關于客觀信息活動的能動反應。在教育范疇,表現為教師對教育相關技術信息敏銳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這些往往是農村小學教師所缺乏的。
我們都知道,教師是從事教育事業(yè)的主力軍,對教育的發(fā)展,甚至對新課改的順利進行都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部分農村教師信息意識薄弱,有的甚至認為信息技術僅起到輔助作用。還有在部分農村小學中,年級較大的教師居多,他們信息意識更為薄弱,滿足于現有的教育方法,不愿意接受先進信息技術,更談不上主動掌握。農村小學年輕教師雖有一定的信息意識,但學校條件所限,也只能淺嘗輒止。
1.2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情感不強
信息意識的薄弱也就意味著信息情感的不強。信息情感是指教師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對信息存在的較為持久穩(wěn)定內心感受(如支持感、遵從感等),只有信息情感的持久,信息行為才有可能產生。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情感并不強,主要表現為使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工作頻率低,機會少;了解學生的教學效果較少采用信息技術;較少利用信息技術去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等。而且農村本就信息閉塞,信息技術傳播不到位,這一切都影響著農村小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信息情感,因此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顯得尤為緩慢。
2.“互聯(lián)網+教育”環(huán)境下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質提高策略
2.1 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信息意識
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 - 2020年》,在規(guī)劃中為促進教育信息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戰(zhàn)略和發(fā)展等方面的內容。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素質直接關系到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和使用,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因此提升教師信息素質樹立信息意識是關鍵。培養(yǎng)農村小學教師主動接受信息技術的意識,提高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幫助農村小學教師打破傳統(tǒng)傳授的教育觀念,重新認識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強化自身對信息技術的意識,以至于增強提升獲取信息技術的自覺性。
2.2提升農村小學信息技術培訓常規(guī)性和針對性
相關部門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應做到常規(guī)性合理性,這對于提升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是保證。第一,信息技術培訓內容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農村小學的現實情況,充分契合教師信息知識需求,不可單純?yōu)榕嘤柖嘤?。第二,信息技術培訓中應使用各個學科教師的具體教學活動作為范本,進而更為深入分析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教學活動途徑。第三還應根據不同類型人群(包括年齡、學科、教齡等)制定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就以年齡為例,年齡較大教師需要的是簡單、容易操作的信息技能,注重實用性和操作性;年齡偏小教師需要能與所教授學科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相切合信息技能,對信息技術更關注操作性和趣味性。第四,制定完善且可操作的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訓評價體系。培訓制度與培訓內容應有相對應的評價體系,否則,信息技術培訓活動就算進行次數再多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更不利于信息技術融合與教育教學工作之中。事實上,在實際的評價體系中,較少對教師學習效果的進行過程性評價,往往只是走形式,而且在培訓之后更是缺乏與教師有效溝通,部分教師對培訓的意見也不受重視。長此以往之下,教師對于參加信息技術培訓的熱情被澆息甚至抵觸,因此制定信息技術評價體系要求不僅應關注教師的培訓結果,還要以教師的意見作為調整信息技術培訓為參考。
3.結語
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環(huán)境之下,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石。因此,相關部門不僅要在資金上更要在優(yōu)質信息資源上的大力投入,更需注重農村信息技術的大力建設,這對于推動教育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尤為重要。因此,在新形勢下,相關部門應大力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意識、提升信息技術培訓常規(guī)性和針對性及加強對農村小學信息技術建設及資源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