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笑娜
有吞咽功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液體和固體從口腔到胃部的傳送發(fā)生遲延,會出現(xiàn)喝水嗆咳、咀嚼困難等現(xiàn)象,不僅影響患者進食,容易導致機體脫水,還有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風險。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是常見的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方法。但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長期服用藥物,易造成不良反應;而作為有創(chuàng)性治療的外科手術,對患者的機體承受能力有一定要求,不適用于病情較重的老年患者[2]。目前頭針療法在腦卒中治療中應用愈來愈廣泛,通過刺激頭部特定穴位來提高大腦皮質興奮性,促進腦細胞活性,進而促進患者的康復[3]。此外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認知功能與吞咽功能障礙具有較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注意力下降易導致患者進食效率降低等,因此認知治療對吞咽障礙的改善能起到一定作用[4]。本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具有吞咽功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頭針聯(lián)合認知治療的方法,探究其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選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診于我院康復科具有吞咽功能障礙的中風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試驗組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54±10.5)歲,平均病程(28±11.4) d。對照組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齡(55±10.6)歲,平均病程(27±12.3) 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所有病患均經(jīng)過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同時吞咽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飲水過程中出現(xiàn)咳嗽或噎嗆等,洼田飲水試驗分級評定表為3~5級。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病情穩(wěn)定,腦卒中≥7 d;3)吞咽障礙發(fā)生病程<60 d;4)洼田飲水試驗分級評定表為3~5級。排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具有嚴重認知障礙的患者;3)合并有心、腎、腦、肝等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基礎治療: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進行腦卒中基礎治療。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再進行有計劃的吞咽功能訓練,包括吮吸訓練、呼吸訓練、舌肌訓練、發(fā)音練習等。其中對照組采用認知功能訓練系統(tǒng)(由福建鑫諾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研制)進行訓練,內容為時間、空間、注意力、感知、識別、記憶等鑒別訓練等,每次30 min,治療時難度從簡單到復雜,并基于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況設定方案,內容包括:1)定向力訓練;2)單側忽略矯正訓練;3)注意力訓練;4)失用癥恢復訓練;5)分析能力訓練;6)記憶力訓練;7)心理支持治療等。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施加頭針治療,其中頭針參照《針灸學》,選擇頂顳前斜線。頭針操作: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采用0.35 mm×40 mm無菌毫針進行針刺,頭針斜刺,并采用提插捻轉瀉法,留針約30 min;百會向前斜刺30 mm,同樣采用提插捻轉瀉法,留針約30 min。
1.5 觀察指標采用洼田飲水試驗進行指標觀察:讓患者飲30 ml溫水,觀察情況,根據(jù)有無嗆咳及分飲次數(shù)進行分級[5]。其中療效診斷標準為:痊愈:患者吞咽困難完全消失,洼田飲水測試無異常;顯效:患者吞咽困難現(xiàn)象明顯改善但未消失,洼田飲水測試等級≥2級;有效:患者吞咽困難現(xiàn)象部分消失,洼田飲水測試等級>1級;無效:患者吞咽困難沒有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的跡象。此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計量資料比較使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洼田飲水試驗情況治療前,2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洼田飲水試驗情況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洼田飲水試驗得分對比 (例,
2.2 總有效率情況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8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對比 (例,%)
根據(jù)吞咽障礙的表現(xiàn),中醫(yī)將其歸為“喉痹”“喑痱”“舌謇”等范疇,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其病位多在舌、咽、腦等部位?,F(xiàn)代研究認為,針刺對大腦皮質有調整作用,頭針能改善大腦皮層的血液循環(huán),建立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達到重建語言活動的神經(jīng)環(huán)路,發(fā)揮腦功能的代償作用,而針刺頂顳前斜線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9,11]。頭針治療吞咽功能障礙的機制是通過“皮層-丘腦-皮層”調節(jié),建立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激活受損神經(jīng)細胞,從而重建吞咽功能的神經(jīng)環(huán)路。
此外,許多臨床試驗已證實認知功能的提升可顯著改善吞咽功能的恢復。正常的認知功能是所有康復治療的重要先決條件,它對促進肢體功能障礙的恢復和提高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15]。其作用機制包括:通過反復刺激記憶、方向及注意力等認知功能,加速腦功能的重建,并通過增加大腦皮質的傳入信息引起生化方面的變化,使皮質層增厚、樹突分支增加,進而提高大腦功能的代償作用。因此認知訓練對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大有裨益。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的洼田飲水試驗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4周治療后,采用頭針聯(lián)合認知治療方法的試驗組洼田飲水試驗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總有效率(88.3%)也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頭針聯(lián)合認知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取得的臨床療效頗為顯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應當作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備選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