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國晶
產婦在分娩時,除了枕前位為正常胎位以外,其余胎位均為異常胎位。異常胎位會導致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出現難產,對母嬰的生命安全均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因此,臨床上對異常胎位進行早發(fā)現、早處理,不但能夠有效提高順產率,還能縮短產程[2],有利于產婦獲得良好的分娩結局。本次選取了102例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分娩的胎位異常產婦,其中51例產婦采用分娩期體位護理,探討分娩期體位護理在矯正異常胎位中的實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分娩的102例進行分娩的胎位異常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單胎妊娠,對其均行B超、觸診、陰道鏡等檢查后被確診為胎位異常,其中枕橫位55例、枕后位47例。將所有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8.12±3.21)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1.2)周。觀察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8.01±3.59)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4±1.0)周。本次研究符合本院倫理學要求,產婦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產婦采用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對本組產婦行定期檢查,產前教育、分娩風險教育等。指導產婦在第一產程時取自由體位,或者傳統(tǒng)的仰臥位和側臥位,在第二產程時,可取膀胱截石位。
1.2.2 觀察組 產婦采用分娩期體位護理。當其宮口開至3 cm后轉入產房,詳細掌握產婦胎兒的體位情況,協(xié)助助產護士使產婦保持側臥位,將腰部微微彎曲,將上方大腿收至與產婦脊柱成90°,并將下方大腿伸直,使腹前壁貼向床面。如產婦在長時間側臥感覺比較累時,也可采取手膝位。如胎兒胎頭下降的比較緩慢,則可指導產婦跨坐在分娩球上或者板凳上,并保持傾屈坐位。到第二產程時,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取膀胱截石位加半臥位,如產婦恥骨聯(lián)合偏低、盆骨傾斜度比較大,則可指導其將雙髖關節(jié)屈曲外展,使大腿盡可能的與腹壁貼近。也可采用蹲位,指導其將雙腳平放在地板上或者床上,上身需要以人或者物作為支撐。也可指導孕婦取胎兒脊柱對側側位弓箭步,產婦將下腿微屈放在產床上,當產婦出現宮縮時,護理人員協(xié)助孕婦將上腿抬起并打開,并屈髖屈膝成90°,囑咐產婦向下屏氣用力。兩組產婦分娩結束后,護理人員均指導其取平臥位,對其產后出血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產時胎位矯正情況(以枕前位為胎位矯正)以及分娩方式及分娩結局,并比較兩組順產產婦產程。分娩方式包括順產、陰道助產、剖宮產;分娩結局記錄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產時胎位矯正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產時胎位為枕前位46例(90.20%)、枕橫位4例(7.84%)、枕后位1例(1.96%),對照組產婦產時胎位為枕前位35例(68.63%)、枕橫位10例(19.61%)、枕后位6例(11.76%),觀察組產婦產時胎位矯正率90.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6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56,P<0.05)。
2.2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分娩結局比較 觀察組產婦順產率高于對照組,陰道助產率、剖宮產率均低于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分娩結局比較[n(%)]
2.3 兩組順產產婦產程比較 觀察組中43例順產產婦的總產程(7.0±2.2)h明顯短于對照組32例順產產婦的(13.7±3.8)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611,P<0.05)。
在分娩期,對產婦進行體位干預,在羊水浮力與胎兒重力的作用下,胎兒的背部會向著產婦的腹部前方移動,帶動胎頭枕部向前旋轉,隨著宮縮,胎頭會不斷下降,向著枕前位方向旋轉。而手膝位也會促使盆骨向前傾斜,在重力作用下,胎頭會逐漸退出骨盆,當再次進入骨盆時,則會朝著枕前位方向重新進入。在第二產程中,指導產婦取胎兒脊柱對側側位弓箭步,有效的改變了骨盆的形狀,為一側骨盆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空間,從而使胎兒在重力的作用下,胎頭旋轉到枕前位。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采用分娩期體位護理的觀察組產婦產時胎位為枕前位46例(90.20%)、枕橫位4例(7.84%)、枕后位1例(1.96%),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產婦產時胎位為枕前位35例(68.63%)、枕橫位10例(19.61%)、枕后位6例(11.76%),觀察組產婦產時胎位矯正率90.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6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順產率84.31%高于對照組的62.75%,陰道助產率5.88%、剖宮產率9.80%均低于對照組的13.73%、23.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1.96%、產后出血率1.9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73%、15.6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張娟[3]的研究結果一致。
在體位護理中,護理人員指導孕婦取騎跨位,增加了盆骨的出口平面,促進了胎頭的下降,且在跨坐時,胎兒在重力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增加了胎頭對宮頸的壓力,反射性的引起了宮縮,促進了宮口的擴張,加快了順產的進程。在第二產程中,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取的膀胱截石位、曲大腿等均擴大了分娩的空間,為胎頭娩出提供了便利,縮短了產程[4]。產婦采用蹲位,增大了盆骨出口的徑線,促進了胎頭的下降。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43例順產產婦的總產程(7.0±2.2)h明顯短于對照組32例順產產婦的(13.7±3.8)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結果一致[5,6]。
綜上所述,分娩期體位護理在矯正異常胎位中的實施效果明顯,不但能夠有效糾正產婦的異常胎位,還能提高順產率,減少不良分娩結局,建議將此種護理方式在更多的臨床實踐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