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遠 趙曉寧 劉江波
(鄭州大學附屬南陽醫(yī)院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二病區(qū),河南 南陽 47300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嚴重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堵塞〔1〕,急劇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缺氧,進而誘發(fā)心肌壞死的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2〕。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結(jié)構(gòu)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fā)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3〕,如何有效防治AMI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目前臨床上對于老年AMI的治療主要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再灌注治療3個方面〔4〕,其中再灌注治療是挽救瀕死心肌的首要方法。再灌注治療可分為介入治療和溶栓療法,其中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目前公認治療AMI的最有效的方法,其可以有效改善梗死相關動脈的堵塞,使血液向前流動,相應心肌得到灌注,加之老年患者身體功能減退,部分患者存在多種并發(fā)癥,PCI術后容易出現(xiàn)“慢血流”、“無復流”等情況,因此我們考慮在PCI術前給予溶栓藥物進行干預。尿激酶原是我國廣泛應用的溶栓劑〔5〕,是尿激酶的前體,而尿激酶是外源性纖維溶解系統(tǒng)的激活劑,可使纖維蛋白溶解酶原轉(zhuǎn)化為纖維蛋白溶酶,溶解新鮮血栓中的纖維蛋白酶并消耗凝血因子〔6〕。但目前國內(nèi)就PCI聯(lián)合尿激酶原在老年AMI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南陽市中心醫(yī)院2016年10月到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240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2015AMI診斷和治療指南》中關于AMI的診斷標準且心電圖確診為AMI患者,且年齡≥60歲;②典型的心前區(qū)疼痛,持續(xù)時間>30 min,舌下含硝酸甘油不緩解;③心電圖至少兩個相鄰胸前導聯(lián)ST段抬高≥0.2 mV或至少兩個肢體導聯(lián)中出現(xiàn)ST段抬高≥0.1 mV;④發(fā)病12 h內(nèi)未接受溶栓治療;⑤有缺血性胸痛臨床病史;⑥無合并肝腎肺等器官組織疾??;⑦患者知情本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②伴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伴有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學會批準進行。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20例。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2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嚼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在溶栓、PCI前后均常規(guī)記錄18導聯(lián)心電圖,并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對照組患者直接進行PCI治療,具體方法:術中根據(jù)體重選擇肝素沖擊劑量70~100 U/kg,行常規(guī)冠脈造影術并對梗阻動脈行PCI治療。術后轉(zhuǎn)移至CCU病房治療,給予低分子肝素按100 U/kg皮下注射,2次/d,總計1 w,常規(guī)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其他藥物按常規(guī)給予。觀察組先進行溶栓治療:給予注射用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天士力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S20110003,規(guī)格10 mg)10 mg,再進行PCI治療,具體方法同對照組。治療期間,觀察兩組病情變化,記錄梗死血管再通率、心肌梗死面積、心臟功能指標、TIMI血流分級,并記錄不良發(fā)應發(fā)生情況。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梗死血管再通率、心肌梗死面積;②治療前后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Ds)、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間隔厚度(IVS)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等心臟功能指標水平;③治療前后TIMI血流分級;④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
1.4評價指標
1.4.1Killip分級 ①Ⅰ級:無明顯心力衰竭,但肺毛細血管楔嵌壓可升高;②Ⅱ級:肺部啰音<兩肺野的50%,或伴有第三心音奔馬律或其他心律失常;③Ⅲ級:出現(xiàn)重度心力衰竭,肺部啰音>兩肺野的50%,伴有急性肺水腫;④Ⅳ級:出現(xiàn)心源性休克,收縮壓<90 mmHg,尿量<20 ml/h,脈率>100次/min。
1.4.2心肌梗死面積計算 采用Wagner等修飾并簡化的普通心電圖QRS積分法。
1.4.3心功能指標 采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北京現(xiàn)歐亞醫(yī)療設備技術有限公司,規(guī)格型號ESO1)檢測患者治療前后LVDs、LVDd、LVPW、IVS、LVEF。
1.4.4TIMI血流分級〔9〕①0級:無灌注,血管閉塞無血流;②1級:有滲透無灌注,造影劑到達閉塞部位但不能充盈血管遠端;③2級:部分灌注,造影劑可充盈冠狀動脈遠端,但充盈及清除速度、緩慢;④3級:完全灌注,造影劑能迅速充盈并從遠端血管清除。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χ2、t檢驗。
2.1兩組梗死血管再通率、心肌梗死面積比較 觀察組梗死血管再通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心肌梗死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肌梗死面積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梗死血管再通率、心肌梗死面積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下表同
2.2兩組治療前后心臟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LVDs、LVDd、LVPW、IVS、LVEF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VDs、LVDd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LVPW、IVS、LVE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心臟功能指標比較
2.3兩組治療后TIMI血流分級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TIMI血流分級情況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TIMI血流分級比較〔n(%),n=120〕
2.4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11.04,P=0.0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n=12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AMI的主要誘因〔9〕,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下破裂,機體循環(huán)血液中的血小板迅速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引起血栓形成,阻塞冠狀動脈的管腔〔10〕,導致血流減弱或中斷,動脈持續(xù)痙攣,最終造成心肌缺少血供壞死〔11〕。臨床上患者常表現(xiàn)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和低血壓〔12〕,若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將誘發(fā)附壁血栓形成、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心力衰竭、心臟破裂等并發(fā)癥〔13〕。因此,AMI的及時診斷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對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再灌注治療是挽救瀕死心肌首要方法〔14〕,其包括溶栓治療和介入治療兩大方面。近年來有學者提出〔15,16〕:先進行溶栓治療,再進行P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梗死血管堵塞情況,且心功能恢復較好。
PCI是指經(jīng)皮穿刺技術將球囊導管或其他相關器械送至閉塞血管,解除冠狀動脈狹窄或梗阻,重建冠狀動脈血流的技術,其優(yōu)點有:①能迅速恢復梗死心肌的再灌注,適用于90%以上的患者,且應用后90%以上患者有望達TIMI 3級血流〔17〕;②有研究表明,PCI術后患者梗死血管有87%~91%的通暢率;③冠狀動脈造影有助于明確冠狀動脈的解剖及病變情況。尿激酶原,又稱單鏈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18〕,是尿激酶的前體,同時也是一種具有高特異性的纖溶酶原激活劑,其可暴露E-片段而激活C-殘端的纖溶酶原使纖溶酶原活性增加約500倍〔19〕,繼而產(chǎn)生充足的纖溶酶,對血栓局部纖維蛋白具有較強的溶解作用,在我國為一線溶栓藥物,但其存在許多局限性:①在AMI患者中僅1/3符合人重組尿激酶原應用條件;②應用后梗死相關血管TIMI 3級率低,僅有40%~50%,且再閉塞率高達20%〔2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心肌梗死面積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是尿激酶原可激活新生血栓中的纖維酶原,使部分新生血栓溶解,為接下來的PCI治療奠定基礎和爭取到了更多時間。同時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LVDs、LVDd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LVPW、IVS、LVE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PCI聯(lián)合尿激酶原治療后患者心臟功能改善更明顯。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與PCI聯(lián)合尿激酶原治療使AMI梗死相關動脈TIMI 3級恢復率高,且再閉塞率低有關。PCI因技術和經(jīng)濟條件受限,并不能及早的應用于老年AMI患者,而溶栓治療可在患者到達醫(yī)院立即進行,從而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使大部分心肌得到再灌注,尿激酶原聯(lián)合PCI治療老年AMI能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
綜上所述,PCI聯(lián)合尿激酶原治療老年AMI的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梗死血管堵塞情況、降低心肌梗死面積、增強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