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謠式的《賣布謠》反映了中國小手工業(yè)者在洋貨大量傾銷下貧苦不堪的苦悶生活,詩詞的敘述雖樸實但有著強烈的情感沖擊。趙元任憑借自身語言學專業(yè)功底,采用平仄相連或平低仄高的詞曲結合方式,為歌詞寫了曲,使得整首作品的詩歌與旋律更加相襯。
【關鍵詞】賣布謠;歌曲分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創(chuàng)作背景與題材分析
劉大白詞,趙元任曲,初刊于1928年出版的趙元任歌曲輯《新詩歌集》①。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正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詞作者選擇了一個敘事角度,揭露洋貨充斥市場、勞動者生活艱辛的現(xiàn)實。趙元任憑借自身語言學專業(yè)功底,選擇歌謠體裁,主要采用平仄相連或平低仄高的詞曲結合方式,為歌詞作了曲。
(一)第一段歌詞
嫂嫂織布,哥哥賣布。賣布買米,有飯落肚。嫂嫂織布,哥哥賣布。小弟弟褲破,沒布補褲。
主要是基于現(xiàn)實的敘事。作者選擇上世紀20年代民間的家庭紡織作為一個敘事窗口,通過“賣布買米,有飯落肚”和“小弟弟褲破,沒布補褲”兩處描述,記述靠織布-賣布過日子的這個家庭,在那特定時期也僅能勉強維持一家老小最基本的溫飽,而無力過上哪怕是最低水平的體面生活。
(二)第二段歌詞
嫂嫂織布,哥哥賣布。是誰買布?前村財主。土布粗,洋布細。洋布便宜,財主歡喜。土布沒人要,餓倒了哥哥嫂嫂。
針對前段敘事的呼應并延伸。“是誰買布?前村財主?!笔菍η岸螖⑹碌暮魬??!巴敛即?,洋布細。洋布便宜,財主歡喜。”是對之前敘事的延伸;“土布沒人要,餓倒了哥哥嫂嫂”指明了這一特定敘事的最終結局。
二、音樂分析
《賣布謠》這首歌曲有兩個樂段。旋律寫作以五聲音階為基礎,音樂帶有濃郁的民間歌謠體風格。歌曲的節(jié)拍富有特色,5/4拍,歌唱聲部突出了三拍子與二拍子的貫通,三拍子使音樂帶有了搖曳感,二拍子使音樂陳述的語氣更為明晰。
(一)引子
引子2小節(jié),材料重復,半分解音型承載加六音的宮和弦,一拍一音,速度平緩,中強(mf)力度,音響有沉重感,預示了整首歌曲壓抑和忍耐的情感表現(xiàn)。
引子音型作為歌唱性主題的襯托背景貫穿了歌曲的大部分篇幅,并依據(jù)旋律變化或配合音樂結構需要變化和聲。如第一樂句最后小節(jié),旋律出現(xiàn)商音,和聲與之對應,配合屬和弦,其后,三音旋律位置的主和弦標示出樂句的半終止;第二樂句最后小節(jié),和聲通過離調方式強調屬和弦,并在第一樂段主題陳述的結束部位突出了向屬方向的轉調。
(二)第一樂段
8小節(jié),平行對稱的兩樂句(4+4)。
兩句的前2小節(jié)材料相同,后2小節(jié)分別形成樂句停頓與樂段結束。bE宮至bB宮,開放樂段。第二句通過音程跳進使音樂陳述移至高音區(qū),最后以帶后附點的切分重音結束,突出音韻的特點。
(三)第二樂段
對比的非對稱兩樂句,4+7,后樂句擴充。
此段第一句重復第一樂段第一樂句;第二句配合歌詞敘述呈現(xiàn)三個樂節(jié)(2+2+3),經(jīng)歷了變化、對比、回歸三個階段。開始2小節(jié)是延伸式敘述;中間2小節(jié)使用歐洲旋律小調語匯和基于大調屬和弦的離調手法,突出音樂對比,最后3小節(jié)回歸五聲化語境,結束整首歌曲。
三、歌曲的藝術特色
歌詞中頻繁出現(xiàn)賣、買、落肚、褲破、沒布補褲等一些語音容易混淆的字詞。趙元任譜曲時,采取“平聲字用平音”“仄聲字用變音”“平仄相連,平低仄高”等方式貼合詞曲。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歌曲旋律中不時“加一點很快的花音”(裝飾音),這是作曲家把歌詞語調加以自然引申并使之音樂化,成就了這首歌曲音樂與語言交融的純樸格調。
四、基于歌曲《賣布謠》的教學實施探索
音樂是一門用聲音表現(xiàn)的藝術,在音符表現(xiàn)的背后蘊含著更深層次和更豐富的意義。音樂教育的目標,即通過音樂的教育行為達到預期標準,代表著特定時間中音樂教育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以下圍繞歌曲《賣布謠》,淺談其在音樂教學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并選擇一些目標給予關注和教學規(guī)劃。
(一)教學目標
首先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歷史背景,體會歌詞所表達的內容。其次發(fā)展學生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正確的掌握歌曲的節(jié)拍、節(jié)奏以及正確的演唱方法。最后弘揚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二)教學規(guī)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敘述故事的形式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一下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去朗誦歌詞、聆聽歌曲,使學生能夠走進音樂,了解歌詞所表達的內容,體會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國手工業(yè)勞動者凄苦悲涼的生活。
《賣布謠》是五拍子(3+2)的節(jié)拍形式。在老師引導下聆聽、學習五拍子的擊拍方式,使學生能感知歌曲的韻律特點和節(jié)奏組合特點。
在重復聽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設計適當?shù)膶嵺`活動,使學生能夠正確做出5/4拍的擊拍方式,尋找相同的旋律語匯及節(jié)奏組合,感受音樂的變化與重復。
《賣布謠》旋律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通過聽賞,培養(yǎng)學生感知民族音樂風格和情感的習慣,最終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熱愛本國音樂文化。
(三)教學中的問題
教學中的重難點往往是本節(jié)課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需要教師更加充分的準備,《賣布謠》學唱需要引導學生去掌握其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及對詞曲作者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了解不夠深入,會導致學生無法深層次體會到歌詞中的意境,對學生帶有感情的去學習、朗誦歌詞甚至演唱歌曲有很大的影響。
當前,一些教師把音樂課簡單地當作學生輕松和娛樂的場所,而對于力所能及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xiàn)技能、領略音樂作品藝術性、通過音樂積淀文化等方面重視不夠,用力不夠,致使學校音樂課與其他文化主流課相比,綜合教育水平相差較多,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不到真正提升。
因此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發(fā)揮責任意識,要不斷的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并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音樂欣賞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參考文獻
[1]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9.
[2]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10):1.
[5]隋玉蓮.趙元任《新詩歌集》中《賣布謠》《織布》《聽雨》《秋鐘》的創(chuàng)作特征及演唱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宋雅芬(1992—),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在讀音樂學碩士,北京市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yè),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