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如今國家對小學生的藝術教育有著高度重視,學校也越來越注重音樂學科的建設。在音樂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基本的音樂教學外,還應通過音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本文通過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必要性進行探討,以蘇教版音樂教材為例,提出推行小學德育教育視角下音樂教學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德育教學;音樂教育;審美觀
一、 引言
教育部在2014年頒布的相關材料中提出“藝術教育對于小學的道德教育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是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中美育的直觀途徑”的觀點,因此,在如今小學的教育中,必須對學生的德育教學引起極高重視。學校應將德育教學與學科相互融合。音樂學科作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在美的教育中學生能夠以一種舒服的方式了解接受與美緊密相關的道德觀。
二、 小學音樂課堂德育教學的必要性
(一) 音樂課堂與德育教學的一致性
小學音樂課堂和德育教學的一致性即為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小學音樂課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和健康的人格,而德育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兩者的目的都是在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做引導,實現(xiàn)人格和諧。
(二) 音樂課堂的娛樂性
小學的音樂教育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教師能夠以一種輕松、自由的方式將學生帶入道德教育的氛圍中,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得到德育知識的灌輸,以完成德育教學的目標。在音樂教學中融合德育教育,學生的接受度較傳統(tǒng)教學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 小學音樂教育中德育教學的現(xiàn)狀
(一) 教育資源欠缺
現(xiàn)如今,小學課堂以語文數(shù)學為主,對音樂學科不夠重視。音樂教學資源的欠缺表現(xiàn)在課時少、師資少、教師素質較差。在小學課堂中,音樂學科的課時僅占全部課時的1/25,教師在講授知識時只能針對教學大綱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將德育教學進行融合,就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在教師配備方面,小學音樂教師的配備極其不合理,專業(yè)知識扎實的教師數(shù)量少且教學目標較多,教師的任務過重,造成教學質量很難提高。如今部分音樂教師的知識儲備還不夠扎實,部分教師認為音樂教學與德育毫無聯(lián)系,拒絕將音樂教學與德育融合滲透。還有的教師雖然對音樂教學與德育的聯(lián)系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囿于傳統(tǒng)的教學觀,不愿將德育教學融入到音樂教學中。
(二) 德育教學與教材聯(lián)系不夠
教材是教學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是教學活動的引導。德育教學的融合力度與教材的使用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目前,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中,教師不注重音樂教材的使用,在德育教學中重復使用千篇一律的知識點,教材中的拓展知識常常被教師忽略。例如,在蘇教版音樂教材中,三年級至六年級的教材課后均設置了“音樂家模塊”,其中介紹了音樂家的一生,若教師能夠靈活運用這方面的知識,將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案例。
(三) 音樂與德育的實踐性過低
新課標要求在音樂教學中應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德育同樣提出了實踐要求,因此,在音樂教學與德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注重對實踐場景的設定,學生可從實踐過程中充分的享受學習過程,提高道德素養(yǎng)。此外,在音樂教學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改善不良情緒。因此,教師應在音樂的教學中,多方面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四、 德育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 加強師資建設
學校在配備師資時,應保證適當?shù)呐浔?,若學生數(shù)量多、教師數(shù)量少,應分配給每位教師的教學任務則過于繁重,長期的高壓力工作環(huán)境下,很難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對所教班級的道德認知情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因此,學校若希望德育教學能夠很好契合音樂教學,就必須增加專業(yè)音樂教師的師資配備,同時應注重教師的整體素質。學??梢员M可能多的為音樂教師提供培訓機會,讓音樂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教育觀。音樂學科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需要音樂教師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和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情緒飽滿。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先進設備,使課堂的氛圍和學生的課堂體驗達到最佳。
(二) 合理選擇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載體、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教師在選擇教材時,應選擇拓展性大、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教材。在進入課堂之前,教師應對當堂課所講授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作品的內涵、大致思想、作者的人生經歷等等。一個好的作品通常包含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經歷的環(huán)境和情感,這些背景能夠使教師更好的了解教材,深入挖掘音樂教材的德育案例。以蘇教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為例,在講授《喜洋洋》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作品背景:“《喜洋洋》是我國著名的管弦類樂曲,取材于陜西民歌《賣膏藥》?!痹傧驅W生播放樂曲。在播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談論從這首樂曲中感受到哪些情緒。教師在學生討論完畢后讓其自主設計節(jié)奏和編寫,學生在此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認知。
(三) 注重音樂教學的實踐性
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場所被局限在課堂中,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一味灌輸知識強迫學生接收理解。學生難以將知識點靈活運用到現(xiàn)實中去。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桎梏,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學習,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德育。但是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應該有正確的思想引導,保證實踐活動積極向上,有效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四) 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與學生互動。對學生不要有偏見,應一視同仁,給予學生同等的機會,根據(jù)教材和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教學情景,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提升德育認知,教師在課堂中應適當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有趣的氛圍內學習到德育知識。
五、 結論
在音樂的教學中,寓教于樂是實施教學活動最直觀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將德育教學引進課堂中,通過引導的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觀的同時將德育教育有效滲透,提高其道德素質,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張穎莉,趙艷.德育視角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分析[J].林區(qū)教學,2018(10):108-110.
[2]劉要悟.從主體性、主體間性到他者性—教學交往范式轉型[J].教育研究,2017(2):102-109.
作者簡介:
沈希鳳,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