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楨
【摘要】文言文教學,要“回歸文本的語辭世界”,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shù),從中領(lǐng)悟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反思?;诖耍覀兛梢詮娜宋锓Q謂、動詞、虛詞等遣詞用字的角度入手,深入文本內(nèi)部,并以此改進我們?nèi)粘5奈难越虒W方法。
【關(guān)鍵詞】文言文教學;人物稱謂;動詞;虛詞;文化傳承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唐君毅曾說:“中國文學中之重形式……對欣賞者言,則為使讀者之心必須凹進于文字之中,反復涵泳吟味而藏修息游其中,乃能心知其意者?!睂W習文言文,只有放慢速度,涵泳品味其嚴整、精致和蘊藉之處,才能夠入其肯綮、得其精神。而那種浮光掠影般的掃描、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定然所獲寥寥。所以,學習文言文,正如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那句話“請在文字中慢慢走”。
“在文字中慢慢走”,就是“回歸文本的語辭世界”,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shù),從中領(lǐng)悟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感受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反思。下面,筆者不揣淺陋,從遣詞用字的角度選取三個點——人物稱謂、動詞、虛詞,談談對于品味文言文“語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在人物稱謂處慢下來
中國古代社會極重視宗法制度,這個特點在對人物的稱謂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所以,文言文中對人物的稱謂詞,往往暗示著人物的身份地位、彼此之間親疏遠近,寄寓著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復雜情感。所以,在人物稱謂上慢下來,細品其滋味,往往能夠深入文本的堂奧。
比如在童志斌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shè)計中,有兩個問題是這樣的:一是比較《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大王”稱謂,明確燭之武以“君”稱呼秦伯的積極效用。二是燭之武為什么用“國”“鄰”來稱“晉”,這兩個問題圍繞人物稱謂進行設(shè)計,直指燭之武的論辯才能。第一個問題,將兩個稱謂對比,同樣是敬稱,“大王”這個稱謂更多了一些巴結(jié)、阿諛的意味,“君”更多一些不卑不亢的意味,這就顯示出燭之武是來說理的,而不是來乞和的,從而打消了秦伯對他想要攻占的這個小國說客的戒備和鄙視心理。第二個問題,以“鄰”來稱呼“晉”,一方面弱化了燭之武挑撥“秦晉之好”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暗示秦伯,晉國畢竟是你的鄰國,防范之心不可無。通過這樣的細讀,就能發(fā)現(xiàn)燭之武的成功主要取決于其高超的言語智慧:面臨著秦晉大兵壓境的危險局勢,本是游說,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道來,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使得秦伯在不知不覺入其彀中。
與此相似,《鴻門宴》《陳情表》中“臣”的深層意味,《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將軍”的意蘊,都值得我們?nèi)ゼ毱贰?/p>
著力于品味人物稱謂這樣的文本細節(jié),由詞義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再到言語智慧,將學生從“文字”層面引入到“文化”的語境中,喚醒學生固有的文化感知,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這樣的處理方法,對我們?nèi)粘5奈难越虒W極有借鑒的價值,可以糾正那種脫離語言環(huán)境大談傳統(tǒng)文化的不當教法,對于落實文化傳承與反思的目標,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是一種不露痕跡的滲透、自然而然的熏陶,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二、在動詞處慢下來
俄國著名文學家阿·托爾斯泰以自己的親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告訴世人:“在藝術(shù)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薄耙悄阏业搅藴蚀_的動詞,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繼續(xù)寫你的句子?!眲釉~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作家們往往都非常重視對動詞的錘煉,使之能言簡意豐,以少勝多。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對動詞的涵泳往往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切入肯綮的方法。
比如《項脊軒志》中有一個細節(jié)“持一象笏至”,其中的“持”能不能換成“握”?不能?!俺帧薄拔铡钡膮^(qū)別是“持”字的常用義表示手往上托,“握”字與“持”的動作相反,常用義是手由上向下,攥在手里?!俺帧笔亲婺府吂М吘础M懷期望地雙手捧著,因為“象笏”是這個家族往昔榮耀的象征,這個動作的背后是祖母對歸有光的無限嘉許和殷切的希冀。以此為鋪墊,就可以理解下文作者“長號而不自禁”的深刻原因。一“持”傳神,也可見出歸有光文筆之洗練。這樣,借一“持”字,便可使學生學習到文章的技巧、文學的意味、文化的內(nèi)涵。
再如《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養(yǎng)人術(shù)”的“養(yǎng)”用得也極為講究。對百姓的治理,古人常用“牧人”“治人”,“治”強調(diào)的是統(tǒng)治、管理,沒有關(guān)愛?!澳痢币彩恰爸蚊瘛敝猓前寻傩债斏髮Υ?。相比之下,“養(yǎng)”不僅有管理之意,更強調(diào)“休養(yǎng)生息”,是溫度,是關(guān)愛,是順民之性來管理。一個“養(yǎng)”字,就可深入到柳宗元身上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士大夫經(jīng)世濟民的優(yōu)秀文化品格,即作品的文化地質(zhì)層——“所言志所載道”。
三、在虛詞處慢下來
對于文言虛詞的作用,《文言淺說》一書有著很精辟的概括:“句首的助字幫助‘起、承、轉(zhuǎn)、合。而句尾的助字幫助語氣的抑揚頓挫,這就是文言的特征。”所以對于虛詞的教學,我們可以引領(lǐng)學生理解其含義,把握其語法功能,但絕不能止步于此,還要結(jié)合語境,理解其對于文氣文勢、結(jié)構(gòu)布局等方面的作用。
比如《師說》一文,句末語氣詞“也”“矣”“乎”“歟”之間有什么細微區(qū)別呢?同是感嘆助詞,“也”多表示肯定語氣,“矣”就顯得更有斬釘截鐵的氣勢。同是疑問助詞,“乎”語氣和婉,并不急于要對方回答,“歟”更多一些委婉的神氣,俏皮的口吻。第一段結(jié)尾“是故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是文章的觀點句。用“也”結(jié)尾,以堅定的語氣來表達自己鮮明的立場。第二段批判當時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韓愈對此痛心疾首,用六個“矣”作句尾可以盡吐不平之氣?!捌浣猿鲇诖撕酢薄捌淇晒忠矚e”這兩句,前一句歸納圣人、愚人區(qū)別的原因,“乎”更多一些推測的委婉語氣,體現(xiàn)出韓愈措辭的嚴謹審慎。后一句批判當時的“士大夫之族”智識低下,以“歟”作句尾,更多一些俏皮、反諷的意味。由此,再跳出文章,總結(jié)韓愈為文則“文起八代之衰”,為人則“道濟天下之溺”,這就是古代士大夫匡濟天下的情懷。講到此,才算是講出文章的文化意味。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說:“精神在語言中生下了根,并把生命賦予了語言,就好像把靈魂賦予了它所造就的肉體。”那么,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帶領(lǐng)學生在文字中慢慢走,把語言中的“精神”和“生命”品出來、悟出來,讓那些經(jīng)年歷月燦爛依然的語辭照耀學生的心底,使得學生在語言中覺醒,在語言中感動,在語言中陶醉,在語言中成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王榮生.閱讀教學設(shè)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
[4]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5] 黃靈庚.訓詁學與語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6]瞿蛻園、周紫宜.文言淺說[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7] 瞿蛻園、周紫宜.文言淺說[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8]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附 ? ?注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礎(chǔ)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基于文本體式的文言文小說教學研究。課題編號:JCJYB180118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