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鋒
摘 要:學習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化學實驗、模型教具、“研學案”等的實踐,在化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營造高效課堂。本文是筆者一些教學實踐的體會和思考。
關鍵詞:主動探究; 化學課堂;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8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6-008-001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決非“空瓶子”,等著“揭開瓶蓋,把各種知識、各項道德條目裝進去”;“學生是主體”,是“有生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fā)生長的機能,只要給予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受教育者自有發(fā)掘探討的能力,這種能力只待培養(yǎng),只待啟發(fā),教育事業(yè)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養(yǎng)和啟發(fā)的工作?!薄鞍岩匈囆缘摹芙逃D變?yōu)橹鲃有缘摹晕医逃薄;瘜W課堂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本文是筆者一些教學實踐的體會和思考,在此愿與同行探討。
1.化學實驗的開展是幫助學生主動探究的重要手段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曾說:“化學實驗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被瘜W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學生探究實驗,開發(fā)課堂微型實驗,學生演示實驗,實驗全部由學生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操作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鈉的化合物》知識時,老師預先把里面包有Na2O2的干燥棉花放在酒精燈焰上,然后請一位學生在棉花上滴一滴水,瞬間酒精燈著火,“滴水生火”的奇特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請學生演示Na2O2與H2O反應的實驗,試管發(fā)燙,甚至手都不敢摸,帶火星的木條瞬間復燃,聯(lián)系“滴水生火”魔術,馬上能領悟出:著火點不高的酒精在瞬間高溫、充足氧氣條件下燃燒起來,接著引導學生補充向反應后的試管中滴加酚酞試液,學生能發(fā)現(xiàn)溶液變紅,振蕩后紅色突然消失,學生掌握反應中生成了NaOH,以及尚未反應完的Na2O2有漂白性的特點,了解了反應的本質(zhì)。
例如在《氯氣》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氯氣與水的反應,設計了如下的探究實驗,請學生合作完成:(1)干燥氯氣分別與干燥紅布條、潮濕紅布條接觸;(2)仔細觀察新制氯水的顏色,分別取少些新制氯水,其中滴入硝酸銀溶液與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xiàn)象,思考原因;(3)在紅色布條上滴上少量稀鹽酸,觀察現(xiàn)象。通過實驗探究推斷出生成了一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zhì)和其他物質(zhì),從而試著寫出化學方程式:Cl2+H2O[?]HCl+HClO,再詳細介紹能使紅色布條褪色的物質(zhì)次氯酸。探究實驗必須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生觀察到新奇或意料之外的現(xiàn)象,就能激發(fā)學生思考,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老師要緊緊抓住懸念,通過實驗析理,解開謎團。
有些實驗因為花費時間太長,裝置太龐大,可以選做其中一部分,設計成微型實驗,把最有吸引力的實驗展示出來,有些實驗條件要求太高,或在實驗室或教室難以完成,也可以播放實驗錄像,教師及時點評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充分利用各種模型教具,實現(xiàn)學生主體探究
把許多用言語無法表達或表達不清楚的知識點形象具體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實物模型教具將是不錯的選擇,小模型讓學生思考更輕松,學習興趣更濃,參與課堂更主動。
如在教授《甲烷》時,準備了橡皮泥和牙簽,四人一組,搭出4個氫原子和1個碳原子有怎樣的連接方式,及時講解二氯甲烷沒有同分異構體的事實,分析原因,得出甲烷分子結構為正四面體的結論。在《乙醇》的教學中,請同學們計算得出乙醇的分子式,根據(jù)分子式讓學生自主搭建分子結構模型,搭建時學生根據(jù)碳原子四個價鍵、氧原子二個價鍵、氫原子一個價鍵的原理展開思考,學習的積極性極大調(diào)動,最后搭出了兩種分子結構,其實一種是乙醇,一種是二甲醚。教師不是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模型、教具去探究結論。
解題時也可巧用模型,例如解答丙炔、苯乙烯、異戊二烯、1,3丁二烯等分子的結構時,有多少原子可能共平面,有多少碳原子可能共平面或共直線等問題,可以用最基本的甲烷、乙烯、乙炔及苯的模型進行組合,清晰地解決問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到極大的拓展。
還有一些極簡單的教具,也可在學生的解題中大放光彩。如我經(jīng)常使用八塊小的正方形分析解答晶胞中化學式的問題,都能使學生豁然開朗,參與熱情高漲。教師應善于自制改進教具、模型,為學生的自主參與打下基礎。
3.設計“研學案”,讓學生先學后教,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
“研學案”就是教師在備課時,通過對教材的剖析,將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預設、課前預習、課中研討(合作探究)、課堂反饋練習、課堂反思、作業(yè)布置等環(huán)節(jié)設計成許多的小問題形成的資料。設計“研學案”其實也是教師課前備課的一部分。教師提前一天把“研學案”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預習中初步學習,對新授課有個大概的了解,上課過程中師生能更好地互動,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參與課堂,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我在新授《金屬鈉的性質(zhì)與應用》時,設計了一份問題“導學案”:①設置懸念“滴水點燈”小實驗。(課前在酒精燈燈芯里暗藏一小塊鈉,實驗時用膠頭滴管向燈芯上滴一滴水)。②俗語說:“水火不相容”,為什么剛才的實驗中卻用水點著了火呢?③金屬鈉到底是什么樣的物質(zhì)呢?④為什么切開的鈉放在空氣中馬上會變暗呢?⑤鈉在空氣中加熱時的現(xiàn)象是怎樣呢?⑥白磷、液溴“水封”都保存在水中,鈉能否也保存在水中呢?⑦一綠豆大小的金屬鈉投入到水中有什么現(xiàn)象呢?⑧這些現(xiàn)象又能說明金屬鈉分別有什么性質(zhì)呢?⑨金屬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能置換出Cu嗎?⑩若鈉著火,能不能用水滅火?應如何滅火呢?金屬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呢?自然界的鈉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通過鈉的性質(zhì)以及實驗中的現(xiàn)象,思考鈉有什么樣的用途?
在“導學案”中設置問題,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力,問題有疑問、有反問、有設問,能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思考,調(diào)動學生去主動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之間去交流討論、合作參與,教學效果是明顯的。
學生主動探究,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中合作交流,點燃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也是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本文只是淺顯地談一點自己的體會與思考,懇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