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作為教師教學時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自始至終貫穿于課堂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課堂提問的方式也在逐步優(yōu)化和完善。本文將以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實施為切入點,結合《愚公移山》中的課堂提問方法,探究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愚公移山》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會受課堂提問質量的影響。以錢夢龍老師教授的《愚公移山》一課為例,這篇文言文的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在課堂中將文言知識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傳統意義上,大多數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采用逐字逐句翻譯的串講法,而錢夢龍老師摒棄這一方法,選擇將文言基礎知識融合進課文文本內容的分析中,并通過設置問題提問法加強學生對基礎文言字詞的理解。如“愚公多大年紀了?遺男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明確“且、孀妻、遺男、齔”等實詞的意思。又如“移山的共有幾個人?”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明確了文言文中主語省略句的用法。再如“始一反焉”中的通假字“返”,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苦。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跟隨其腳步,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主發(fā)現課文中“焉”“諸”作為兼詞的意義和用法。由此可見,教師在提問中不但緊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而且讓學生在輕松的問答中記住重點文言字詞。因此,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難理解的字詞便迎刃而解。學生不僅收獲了基礎知識,還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綜上所述,錢老師的語文課堂提問有以下兩點教學策略啟示。
一、層層設問,形成問題鏈
層層設問是指教師在提問時,并不是為了得到問題的答案,而是在此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回答不斷追問,設計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錢老師講究策略,善于提問并層層設問,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推進教學流程。他的主動發(fā)問是想主導教學流程,征求學生發(fā)問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1]比如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省略句時,錢老師先問“這次移山的共有幾人?”學生輕松回答后,再問:“你們怎么知道的?”這看上去是一句隨意的提問,實際上是要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生將參與移山的人一一列舉后,其繼續(xù)追問:“你們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加入移山的行列了呢?”這一提問將學生的關注點放在“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一句上,因為本句缺少了主語。由此,學生便記住了文言文當中主語省略句的語法現象。文章最終升華到對于愚公精神的探討,錢老師沒有直接提問“愚公有什么精神”,而是從“愚公笨不笨”這一問題展開設問,遵循這一問題引出許多看似淺顯的小問題,實則是為下文做鋪墊的關鍵。比如“愚公要移山,可他多大歲數了?這么大歲數,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嗎?”在層層設問下,學生逐漸明白愚公移山并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由此得出愚公的“愚”是“大智若愚”而不是“愚不可及”。由此可見,在錢老的課堂,對于學生難理解的問題,他通過層層設問形成問題鏈,使每一步的難度都較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晦澀難懂的諸多問題簡單化,并逐漸喜愛學習文言文。
二、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提問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教育而言,主要問題是學生的發(fā)展。[2]每位教師在上課前,都會在教案中明確自己本節(jié)課所要提出的問題。但在問題的選擇上,有些教師只是為了滿足課文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真正需要的,忽視了學生間不同的學習情況,沒有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課堂提問中,以學生的角度設計問題,教師應優(yōu)先考慮基礎不好的學生能否回答出此問題,也便于其他學生進行適當的擴展和補充。在《愚公移山》的一系列提問后,錢夢龍表揚學生“同學們看書很認真”,運用好的教學語言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其課堂遵循的是“通過學生”的教學。所謂“通過學生”,即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角并參與教學過程,學生自行思考得出最終答案。教師要真正做到“道而弗牽”,不能將自己的結論硬塞給學生。錢老師將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水乳交融地統一在一起,[3]其課堂提問的設計,實質就是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善于引導,采取有效提問的方式來增強課堂效果,還應該根據教材內容設置恰當的問題,以學生為主體,注意提問的技巧與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俠忠.錢夢龍《愚公移山》教學設計評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
[2]倪文錦,謝錫金 .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李華平.語文教學的正道在哪里?[J].語文教學通訊,2016(08).
(作者簡介:王秦玥,女,延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