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善忠 王光宇
【摘要】為主動適應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根據(jù)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從教學模式的探索入手,尋求農村普通高中人才培養(yǎng)的合適途徑,就此提出了導學-自學-互學模式。從這一模式的學術定位,學校推行這一模式的現(xiàn)實和理論可行性,以及此模式在運用中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的應對之策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新高考?導學?自學?互學?教學模式改革
據(jù)教育改革的初步方案,湖南省將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始推行新高考模式,對這種模式的終極版規(guī)則雖尚未出爐,但如何做好新、舊高考的無縫對接,如何為高校、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成為當下高中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筆者基于新高考這一宏闊的視野,立足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試圖從教學模式的轉變這個途徑來積極探索新高考的應對之策。這個模式就是“導學-自學-互學”模式。
美國的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yè)、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睋?jù)此理論,他們將教育模式分為四類:信息加工教學模式;人格(人性)發(fā)展教學模式;社會交往教育學模式;行為修正教學模式。我國的教學模式研究者則分為三類:一是師生系統(tǒng)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二是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教學模式;三是折中于兩者之間的教學模式。如果從新高考對“能力與素質、素養(yǎng)”的要求來審視,應需要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的、輔以教師的主導,讓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質疑,以教師的適當指導和點撥而實現(xiàn)自我提升,并做到舉一反三。很顯然,結合上述國內外專家觀點,這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人性發(fā)展模式。在眾多如傳遞-接受式、自學-輔導式、探究式、概念獲得式、巴特勒模式、拋錨式、范例式等教學模式中,導學-自學-互學模式更接近其精髓,因而筆者認為這種模式應將更有效地服務于高考的宗旨,尤其是在我校這樣一所農村普通高中。
1.我校生源質量分析
我校地處衡陽縣東南部,雖與衡陽市僅一水之隔,但遠離縣域中心地帶,這一區(qū)位劣勢使得我校在近年的招生工作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特別表現(xiàn)在優(yōu)質生源少。每年我校招收的1000余名新生中,中考成績位居全縣前2500強的學生僅100余人,而每年衡陽縣的高考應屆生的錄取人數(shù)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還有招收的特長學生數(shù)量不多,且專業(yè)不強,難以彌補文化生上線不足而導致的窘境。一直以來,高考的升學率一直是社會和政府衡量學校辦學成就高低的主要指標,事關學校聲譽和生存。特別是新高考模式又不期而至。所以,在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們六中“教育人”無法去奢求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只能從改善教育教學質量入手。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2.我?,F(xiàn)行教學模式的評判
雖然,我校對教研教改一直非常重視,然因種種原因,如學生的素質不高,教師擔心學生學不好以及高考升學率這根“指揮棒”的導引等,致使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特別是“填鴨式教學”,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眾所周知,這種教學模式曾經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與舊的高校人才選拔模式是相適應的。但不可否認,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是把學生完全當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不注重“鄰近發(fā)展區(qū)”的研究,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地位,更遑論學生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個性的重視和健全。這樣的教學模式無論如何都無法應對新高考的挑戰(zhàn)。
3.“導學-自學-互學”模式的理論分析
從理論上追溯,導學-自學-互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這一理論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話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也就是說它注重于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所以,由此而形成的認知學習理論,和在此之上所形成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像我校這樣的農村普通高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質,使之更好地適應新高考的需求,乃至于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無疑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校教學模式的改變成為一種必然,而導學-自學-互學模式因其理論基礎高度契合現(xiàn)實的需要,也必然會成為我們高中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必要手段。
誠如前面的理論分析,這一模式的實踐必然會對學生和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產生最大效應,師生應具備如下要素或條件:
第一個層面,學生要做到:(1)要有自主探究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利用教師所提供的背景、基礎理論和方法等,再利用教材等其它手段對目標知識進行認知、理解、消化,漸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綱要。這是知識建構的第一步,也是學習的初始階段。(2)要對已認知的知識進行反思、懷疑、否定等活動。這一步的意義是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對已認知的知識的深化,這樣有助于理解所學知識要點的內涵與外延,從而提高解題能力。(3)在充分理解新知的基點上,盡可能地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由“溫故”而“知新”。按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能在陌生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或者說把新知納入到舊知的體系當中,通常有助于對“新知”的理解和接受,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真正建構成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當然,在這一步中如果能把聯(lián)系與思考的過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學習過程結合起來,則學生對“新知”的認知、建構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好,從而也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導學-自學-互學模式的意義。
第二個層面,教師應該這樣做:(1)激發(fā)意趣。教師課前要作精心的準備。這個準備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學方法,也可以是教學手段,還可以是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調節(jié)。比如,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生要生發(fā)自主探究的意識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2)精心設問。在導學-自學-互學模式中教師的作用和能力著重體現(xiàn)在:利用合適的教學資料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朝著教學目標步步深入。問題的設置是一門藝術,也是關鍵?!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同時,盡可能地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3)合理研討。導學-自學-互學模式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討論、交流學習,這往往能使建構更有效。但由于一個班的學生整體素質不同,個體差異較大,怎樣才能把他們組織到討論、協(xié)作學習中來,教師需要花很大的心思,比如,預設討論、合作學習的問題不能太難,問題的設計要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問題的設計要體現(xiàn)層次性等。同時,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辯駁、詰難等,讓真理越辯越明,也才更有益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適時地給予學生一些指導和點撥。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這一模式下的教與學地位變化了,要求更高了。惟其如此,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也才能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甫全,王本陸.現(xiàn)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余文森,劉家訪,洪明.現(xiàn)代教學論基礎教程[M].東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張煥庭.教育辭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