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娟
【摘 要】文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細讀文本、解讀文本,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架構魅力語文課堂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本文立足學生學習語文的實效性,提出了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質疑、立足文本學會表達等具體策略,意在喚醒更多語文教師關注文本、關注學生。
【關鍵詞】文本;小學語文;質疑;詞句
文本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聚焦文本,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具魅力,這需要教師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花架子比較多,一些教師更看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文本。竇桂梅曾說,“語文教師要學會把課本讀厚?!边@就是說,無論教師怎么拓展,都要以文本為依據(jù)。都要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如何聚集文本,打造一個適合學生的課堂?本文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忠于文本朗讀課文、引導質疑拓展思維、緊扣中心學會表達、細讀文本關注寫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課堂研究,力求為語文教學尋找一片活水,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一、抓住重點詞句,體悟語言魅力
文本是語文學習的關鍵,也是依據(j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脫離文本去教學,要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在生成中感悟文本的精神力量。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停留在形象化思維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教師的指引,幫助學生找到文本中的重點句子進行解讀,在分析重點詞句的同時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引起與文本的共鳴。語言是文本的構成單位,在語言的品悟中學生會得到審美情趣的提升,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長期的語文學習中逐漸形成的。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中,教師提出了問題,“同學們,你能不能邊讀邊畫出體現(xiàn)大青樹小學美麗的詞句?”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很多同學都找到了相似的句子,如“早晨,從山坡上,從平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把學校打扮的絢麗多彩”“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在這些句子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句子美的原因,而后教師又設計了問題,讓學生細讀文本,“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團結的學校,你從哪里可以感受得到呢?”在教師問題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把握關鍵詞句去分析文本。
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引,這過程中藏著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和一種能力的發(fā)展。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分析文本的機會和空間,使其能逐漸消除對文本的恐懼感。
二、引出關鍵問題,拓展思維能力
質疑是語文學習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在質疑時,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散的時候?!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思考才會有疑問,而創(chuàng)新能力便是從此而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的能力,而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課堂教學地位由主變輔。引導學生的責任需要語文教師去承擔,立足文本,從文本的基本思想內容出發(fā),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打開一片更為廣闊的世界。
例如,在《父親、樹林和鳥》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看到這個文題,你覺得你需要學習什么?你覺得會是什么內容?下面來讀課文,看看你的設想與文本內容是不是有聯(lián)系?”在教師的問題引領下,學生們開始閱讀文本,之后他們提出了很多問題,“老師,我覺得這篇文章在說一個環(huán)保的問題??墒牵母赣H真的有這么厲害么?”還有的同學說,“老師,我覺得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種美好品德的傳承,父親教給兒子道理,兒子也要將這種精神傳遞下去,但是我不懂里面的句子(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能給我解釋一下么?”“我想問大家,‘我的內心為什么會沉重呢?”“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呢?你們能從原文中找出句子來做分析么?”“老師,我不懂,為什么文中會說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候?”學生們的問題越來越多,他們敢于對文本質疑,也能從文本中找到文章的精神內核,這使我備感吃驚,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給予他們質疑的機會,這是他們與文本親近的美妙時刻,也是他們思想成長的關鍵時期。
深入解讀文本,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能使學生在這些問題的指導下打開思維,但這是基礎環(huán)節(jié),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自我質疑,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的自主性質疑才是學生真正的學習。
三、忠于文本朗讀,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朗讀是學習文本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重視個性化朗讀的同時,還要關注文本,在忠于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已經(jīng)關注了朗讀,但在面對《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項目標要求時,卻有些處理不當,尤其是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能通過文本內容把握情感,在朗讀時就會出現(xiàn)與文本立意偏離的現(xiàn)象,這對學生解讀文本是很不利的。
例如,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朗讀,這篇文章尤其看重聲音在文章中的插入效果,好的作品就是要通過音樂表達出來,錢塘江大潮來臨之前的風平浪靜和潮來時的驚濤駭浪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而這樣的文章必須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于是教師讓學生再次感受文本,讀出這種對比感,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讀有很多形式,齊讀、自由讀、個別讀等形式都可以很好地服務文本,抓住文本內容,配以適合的朗讀形式,才是語文教學應該采取的教學策略。在這篇文章的朗讀中,教師給予了學生一些指導,比如,在聲勢浩大的潮聲中,教師讓學生齊讀。
讀要讀出情感,情感把握還是要關注文本,架構魅力的語文課堂,不能脫離對文本的基本解讀,更不能在朗讀環(huán)節(jié)只顧創(chuàng)新,不顧思想。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效朗讀,把握住文本的基本思想,以情帶讀。
四、關注文本寫法,學會表達思想
每篇文章的行為脈絡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布局的,獨具匠心的文本中有很多值得學生借鑒的寫作技巧,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學會基本的表達方式,當前的小學生普遍存在表達不得體的現(xiàn)象,很多學生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內心所想。而寫作要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關注文本的寫法,在解讀文本時,要特別關注作者內心的情感,關注作者的行文策略,在不斷的學習中,升華自己的思想。
例如,在《白鷺》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特意地讓學生關注文本的寫法,我首先提出問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白鷺的美?”學生們在細讀文本時找到了答案,從顏色、身段、覓食、棲息和飛行等方面具體描寫白鷺,這便是一種學習策略的滲透,教師讓學生總結這種寫作技巧,在描寫一種事物時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從各個方面去描述,在寫作時,完全可以借鑒文本的寫法,用這個方法將自己所要表達的事物清楚地表達出來。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描寫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從各個角度寫出自己對它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學以致用,語文教學效果也很顯著。
表達是一種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每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魅力課堂中不僅有思想之光,更有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上,教師要以文本為依據(jù),為學生的表達提供契機。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聚焦文本,才能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在文本的細讀中感受精神財富,忠于文本的朗讀策略,關注寫作技法,指導學生的表達,引出關鍵問題,抓重點詞句提升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小玲.基于兒童視角的文本解讀策略探微[J].語文天地,2018(33):10-11
[2]趙永黎.如何在文本解讀中凸顯小學語文的本色[J].科普童話,2019(22):95
[3]蔡英.文本解讀:語文課堂靚麗的“風景線”[J].教育,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