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勤
我們發(fā)現(xiàn),同樣的文本讓不同的老師來上,他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使用同樣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同樣的文本,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這個老師認為需要教學的內容,那個老師卻并沒有涉及,那個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這個老師卻并不認同。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于教師的學識修養(yǎng)不同,他們教學中發(fā)揮也不一樣,學生的收獲也就不一樣。盡管有教學參考書的指示,似乎教學內容是統(tǒng)一的,但是由于教師不同,他們的知識儲備不同,教學時所教授的內容也就不同。同樣的一個文本在不同的老師的手里,就顯出不同的教學價值。由此可見,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數(shù)理化這些學科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是確定的,唯獨語文的教學的內容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語文教學內容的這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使得語文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具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給了教師教學發(fā)揮極大的空間,也給語文教學巨大的想象空間。語文教學的魅力就來自于這種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首先,語文教學的內容決定于教師的教學視野。
那么,什么是教學視野呢?教學視野不是別的,是教師的專業(yè)視野與教育教學視野的有機結合。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視野體現(xiàn)在教師在處理文本,處理教學內容中體現(xiàn)出來的他的教學眼界和教學視域。
教師的教學視野越寬,他們的課堂教學的空間就越大,效果就越好。相反,教學視野狹窄,必然使教師的教學拘謹有余而活潑不足。
教學視野寬廣的教師,他們眼界開闊,思想活躍,能夠舉一反三。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夠從容應對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思維狀態(tài)等都會有一個清晰地了解。他們的課堂教學中既能夠放開學生,站在高處審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又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畫龍點睛的點評,給學生以巨大的啟發(fā)。教學視野寬廣的教師他們看起來漫不經心,不會拘泥于課堂教學過程的精巧,課堂教學過程的完整。他們更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他們總能夠從學生的一鱗半爪中捕捉到教學的資源;他們總能夠從學生提供的一些看起來似是而非的的信息中尋找到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他們總能放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能夠收攏學生;他們善于捕捉學生的思維的動向;他們善于從文本中提取出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并且把這些信息化作有價值的教學的內容;他們總能夠很快地抓住教學的主要內容,那些教學視野開闊的老師他們在教學中常常汪洋恣肆,縱橫捭闔,洋洋灑灑,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親切;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教學感到賞心悅目。
教師的教學視野決定于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教育理論修養(yǎng)和教育實踐經驗的積累。教師的教育視野來自于他的理論修養(yǎng),還來自于其專業(yè)理論修養(yǎng)。一般來說,教師對教育的內涵理解越深刻,他的教學視野就越寬闊。
其次,教師的理論修養(yǎng)使得教師的教學視野更廣闊,同時理論修養(yǎng)使教師教學變得更有底氣。
許多時候,我們的教師在學習別人的方法,借鑒別人的方法,使用別人的方法,它們使用起來顯得是那樣的別扭,生硬,最后還大罵這些方法,說是什么騙人的鬼把戲。其實,問題不是出在方法上,而是在他們自身。他們只知道學習方法,卻不知道學習方法背后的理論。方法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些簡單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理論的化身。因為他們對方法背后的理論支撐不了解,不認識,所以,邯鄲學步,忘了自己的,別人的也學不到手。新課改十幾年了,為什么還有人懷疑新課改的理念,對新課改的實施積極性不高,就是因為他們對新課改的理論認識還停留在表象上,還沒有深刻認識到新課改的內涵,因此,新課改在他們的眼中,只是一個運動,而不是一場深刻的改革。
要真正理解和認識新課改,就必須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對新課改提出的理論基礎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新課改發(fā)生的社會背景也有透徹的了解。另一個方面,新課改是在借鑒了許多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的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我們的老師對這些理論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多,那么,我們對新課標的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徹,我們推行和實施新課改的積極性就不高,我們就會心存疑慮,裹足不前。許多時候教師之所以抱怨新課改,許多教學模式之所以在推行過程中走了樣,關鍵就在這里。
再次,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使得教師的教學視野更寬廣,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更有厚度和廣度。
教師的教學視野取決于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文藝理論修養(yǎng)等。教師有了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就能在語文教學中高屋建瓴,就能站著教書而不是跪著教書。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他本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不夠,他不能站在高度來認識文本,他對文本沒有自己的深刻的,獨到的理解,那么,他的教學視野也不會寬廣的,他的教學行為必然要受制于他對文本的理解程度,而且這對教學的影響更大。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它的語文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效果,也影響著一個教師的教學視野。語文素養(yǎng)越高,這個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就越寬廣。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的語文課堂缺少的不是方法,也不去缺少過程,就是缺少靈氣。就是因為他們對文本的認識不深刻,體驗不透徹,感受不具體,他們的眼界只是局限于他們對文本的膚淺的認識上,導致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的現(xiàn)象。比如,一個教師他可能只教了一個詞,一個句子,但是他知道為什么要教這個詞,這個句子,這些東西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和意義。一個教育視野狹窄的人,他只讓學生理解了一個詞,認識了這個詞,但他并沒有探究背后的意義,就事論事,就是這種情況。一篇文章,他只知道分析講解,他的認識只是局限于教學參考的認識范圍內,沒有自己的認識,沒有對文本的深刻的體驗感悟和認識。就文本而文本。自然,上起課來就顯得局促,放不開手腳,生硬死板。
總而言之,教師的教學視野來自于他的教學實踐,更主要的是來自于他的理論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越深厚,他對教育的認識就越深厚,他的教學視野也就越寬闊。一個教師如果僅有教育理論,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反思,沒有用理論燭照自己的教學實踐,那么他們的理論也是空洞的理論。所以我們單單從教育理論上讓教師學習,或者單是搬出各種教學方法,各種模式來讓教師接受,這都是很難取得預想的效果的。
因此,當前課堂教學改革,關鍵的不是讓教師的接受課改的理念,灌輸課改理論,而是要提升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教師的素養(yǎng)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視野寬廣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夠更有效??梢哉f,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學習,不斷磨練自己,開拓自己的只是空間和思維空間,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理論儲備。只有這樣,
一個教師如果他的文學素養(yǎng)很高,自己經常寫作,那么他在作文教學中,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寫作中的體驗,認識化作自己的教學行為,一個教師他對文本理解的獨特,他的教學內容相對也就獨特。一個教師如果他對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知道的不多,他對讀者反映文論不清楚,他的思維就會僵化,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不確定,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重要,關鍵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