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莉
摘要:計算機專業(yè)在職業(yè)院校的課程內容中屬于比較基礎也非常重要的課程內容,且對于職業(yè)院校來講,其課程教學的開展更加注重實踐性和先進性。從就業(yè)的角度來說,職業(yè)院校的這一教育教學要求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直接的關系。而本文探討的“互聯網+”的時代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趨勢和方向,這意味著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越來越緊密的與互聯網絡結合起來了。而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互聯網時代依托的主要工具和背景,如何在新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實現創(chuàng)新和改革,是現階段職業(yè)院校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18-0140-02
從職業(yè)院校的角度出發(fā),其現階段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開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這些現實問題,會阻礙職業(yè)院校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專業(yè)性,尤其是當網絡化程度越來越深入的現今社會發(fā)展階段,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就顯得更為重要,只有及時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
1 “互聯網+”時代背景的特點
1.1 融合性特點
這一點主要是指,從形式上來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互聯網絡與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個行業(yè)領域的融合,加號后面內容的發(fā)散性,就體現出了互聯網絡的融合性很強的特征,且從這些融合的性質上來講,都屬于跨界融合的范疇,即在初始的狀態(tài)下,互聯網與此行業(yè)或領域并沒有直接的相關性,是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兩個行業(yè)領域實現了結合[1]?!盎ヂ摼W+”模式的這一特點,也是其與教育領域實現融合的一個重要條件。
1.2 創(chuàng)新性特點
這里所指的創(chuàng)新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從互聯網絡本身來講,其就屬于一類具有創(chuàng)新性特征的技術類型。并且,其在不斷的應用和發(fā)展中,也在實現著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二,創(chuàng)新性特點,主要是指互聯網與其他行業(yè)領域的結合,這種模式與趨勢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行為。網絡技術以其在信息互通中的開放性和便捷性特點,而在其與其他領域進行結合時,發(fā)揮出了提高效率和質量的雙重作用。這種作用是驅動互聯網技術與其他行業(yè)領域實現融合應用的主要動力。
1.3 重塑性特點
這個特點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于具體的行業(yè)領域的融合,實現了對其本身領域的運行模式和實踐效果進行重塑性改變的效果。是一種以全新的方法和模式驅動領域內發(fā)生變化和前進的技術。這也就意味著,互聯網與行業(yè)領域的結合給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并發(fā)揮了相應的促進作用[2]。
1.4 人性化特點
這一特點的體現,主要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持的智能化技術的發(fā)展為依托的。在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人們的工作生活因為智能化因素在效率和質量上都得到了提高,這就代表著,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其應用更加貼切地滿足了人們的實際應用需求,除了在應用效果上的保障外,也體現出了人性化的特點。
2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現狀研究
2.1 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分析
首先,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文化背景和層次水平不統(tǒng)一的現象。這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學生進入職業(yè)院校學習時的基礎學歷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這與高職院校本身的院校類型和層次有一定的關系。這就給其接受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應用造成了一定的實際困難。從本文探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在這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新鮮感強烈,但持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性不足的問題[3]。
其次,高職院校學生的拓展學習意識不強。這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學習專業(yè)的單一性特點較強,使得其在學習的思想意識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探索性,容易出現局限在教材或教師的知識教育范圍內開展學習和實踐的問題,這對于計算機課程這種隨時處在動態(tài)變化狀態(tài)下的課程而言,適應性并不高。這也是“互聯網+”模式應用于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所可能遇到的阻力。
2.2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2.2.1 教學方法過于模式化
從計算機課程的內容結構的角度上來說,其課程中包括了理論知識的項目,也包括了實踐課程的項目[4]。從兩者的關系上來講,理論課程是實踐課程開展的基礎,而實踐課程是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從現階段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狀態(tài)來看,存在著過于重視理論課程教學,教學方法固定單一的問題。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學校和教師方面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理念有直接的關系。教師在思想觀念上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在計算機課程結構中的作用。因此,在實施具體的教學時,將理論知識作為了課程教學的主體。且在教學方法上也普遍采用教師為主導的直接傳授的教學方法。而對于實踐教學的部分而言,也多采用在計算機機房進行簡單的操作訓練的方法。無論從理論課程教學還是實踐課程教學的角度來看,目前都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
2.2.2 教學內容缺乏新穎性
作為計算機課程而言,其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教學內容需要與現階段的應用需求相匹配,這就要求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單一的以課本上的內容結構為依托。而應當從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fā),通過了解先進的網絡知識和熱點,來充實和結合到單一的教材內容教學中,但現階段大部分教師仍然存在實施教學時過于陳舊,或者說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不強的問題。這種現狀容易影響到計算機課程教學后的有效應用,失去課程學習的意義。
2.2.3 教學過程實踐性不強
即使現階段互聯網模式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已經逐步開始融合應用,但從實際應用的實施角度來說,其對互聯網技術和工具的應用仍然存在顯著的局限性問題。對網絡技術的應用局限在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計算機網絡的操作規(guī)范和要點訓練,而對于更加豐富的教育教學領域和資源,并沒有真正充分地進行利用,這體現出了實踐教學中的范圍和深度不夠的問題。另外,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配合。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教師的教育過程,都相對比較獨立,兩者之間主動的交流頻率并不高。這就使得計算機網絡平臺的應用,并沒有切實發(fā)揮出其自身作用。
3 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更新
3.1 更新教師和學生的理念和認知
這一點主要是基于思想認識對于教學開展順利進行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對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和教師而言,其雙方都存在思想意識的先進性和靈活性不足的問題[5]。因此,為了及時更新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理念,并適應“互聯網+”教育背景的融入。教師首先應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提升,使自身對于“互聯網+”的背景環(huán)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時,應當從理論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角度上,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認識到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并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方法將這種理念傳達給學生,同步轉變學生的認知和思想觀念。
3.2 基于“互聯網+”實現翻轉課堂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對于教育領域來講,“互聯網+”模式的出現,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法帶來了轉變。在眾多的新型的、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教學方法中,包括了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類型,下文首先針對翻轉課堂的應用進行分析。
翻轉課堂,實際上是響應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實踐學習能力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的教學形式特點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占據主體地位,依據教師所提供的課堂學習資源,學生在完成了自主學習后,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或者教師進行交流,并最終解決個人在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是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權,有利于促進學生在自行的實踐操作學習中發(fā)現切身的實際問題,并得到有針對性的解決。從這種教學模式與計算機基礎課程融合的角度來看,其一方面為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突顯,也容易激發(fā)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探索于,改變職業(yè)院校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
3.3 基于“互聯網+”實現微課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微課,也是互聯網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模式的應用中,需要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就將課程教學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進行共享,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要點和框架結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對于計算機課程來講,其課程內容中包含了許多新技術和相應的理論知識點,由于微課教學的視頻資源和素材資源本身就是來自互聯網的,因此,其先進性和全面性能夠得到相應的保障。且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短視頻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通過視頻資源的播放防豐富課程教學的模式,激發(fā)學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微課視頻的短小精悍的特點,也不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保證了教學質量。另外,微課教學的資源是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自由的共享和下載的,有利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層次和需求,反復進行觀看和學習,扎實鞏固個人的學習基礎。教師只需要在教學開展時,注意對所應用的視頻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篩選應用即可。
3.4 基于“互聯網+”實現慕課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學過程整體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更高了。慕課教學,實際上就是利用慕課系統(tǒng),將具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錄制的形式向更大范圍內的專業(yè)學科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傳播和呈現[6]。且這種教學形式,同樣能夠滿足自由性和共享性的要求,但在教育教學模式和內容上更加完整,專業(yè)性也更強。對于職業(yè)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來講,慕課教學的方法,能夠滿足其課程教學的大范圍和統(tǒng)一性的要求,并且給了學生足夠的思考和學習的空間,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慕課系統(tǒng)的在線學習和實踐模塊,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兩部分都融合到了一個系統(tǒng)中進行應用,不僅體現出了教育教學工具的先進性,同時也實現了互聯網與課程教學的全面融合的目標。
4 結束語
總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我國未來長期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只有將“互聯網+”模式下的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采取適當的方法融合到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進行應用,才能實現課程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同步提升,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時期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 宿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探尋[J].中國新通信,2017,19(19).
[2]姜峰,石曉玲.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探析與實踐[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7(4):26-28.
[3] 賈福運,李琨,劉師良.“互聯網+”背景下基于自主模塊選修的高職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研究[J].甘肅科技,2017,33(3):28-29.
[4]吳振東.“互聯網+”背景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探索[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19):240-241+244.
[5] 郭進元,劉杰.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基礎教學微課設計探討[J].通訊世界,2016(17):229-229.
[6] 徐衛(wèi)紅,張艷."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J].才智,2017(36):73-73.
【通聯編輯: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