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貝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變革和優(yōu)化離不開語文教師的思想轉(zhuǎn)變,要以陶行知“教學合一”思想推動語文教師積極閱讀,轉(zhuǎn)變教師教學觀和學習觀;以教師的教和學,促進學生的學和做;以“教學合一”的理念探究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方式,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教學合一;以學促教;藝文相融;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1-0020-02
一、引言
當下,隨著教育部關(guān)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課堂轉(zhuǎn)型,以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推進教學改革,是每個有志于教改的教師需要思考和踐行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語文課堂改革,重點關(guān)注的是課堂教學形式的變化,如加入小組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添加背景音樂、制作花哨課件,以外在形式的變化吸引學生注意力,力求突破創(chuàng)新。在如此熱鬧的課堂背后,學生的素養(yǎng)有無明顯提升,教學效果如何,還值得探究。但對筆者來說,這樣的課堂,越來越丟失了語文味。
筆者認為要讓語文課回歸語文的天地,先要改變的是思想,是語文教師的教學觀。
二、“教學合一”,閱讀先行,轉(zhuǎn)變語文教師教學觀
筆者認為“教學合一”是指教師不僅是教書者,更是關(guān)注自我提升、不斷學習的主體者。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和學,能夠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對語文教師而言,要從重視教的環(huán)節(jié),轉(zhuǎn)入更重視學的提升。
法國文學家巴爾扎克說:“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彼哉Z文教師要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目前,常熟市積極推進大閱讀活動,很多學校都為我們語文教師提供了專業(yè)讀本。如《守望教育》《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幸福與教育》《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等書籍。通過閱讀豐富的專業(yè)書籍,語文教師可以思考自己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以提升對語文教學的認識。
只有愛閱讀的語文教師,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遨游書海,才能對文本有獨到的認知和個性化的解讀。筆者堅信閱讀量的增加,可以開闊語文教師的視野,有助于教師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和規(guī)劃,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教學觀??傊?,語文教學離不開教師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的學習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效果。教學不僅要發(fā)揮育人、促進學生成長的功能,還要發(fā)揮促進教師職業(yè)成長、提升其職業(yè)幸福感的功能。
三、“教學合一”,以學促教,改變語文教師學習觀
“教學合一”,要求語文教師自身不斷學習,以達到以學促教的效果。語文教師通過不斷豐富學識,擴大知識面,可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加大拓展課堂深度,引領學生學習。
“學習”,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是“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敖虒W合一”的思想讓我們充分認識自身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這也是在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語文教師視學生為獨立的學習個體,明確語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并通過設計有效的問題、開展豐富的活動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訓練其思維,提升其能力。
馬克思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苯處熥陨砑訌妼W習能為語文教學服務,提升語文教學實效。同時,教師如果能夠?qū)⒆约旱呐d趣愛好與語文實踐融合,也能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例如,朗誦是筆者的一大愛好,為了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筆者加入了市圖書館的朗誦團。通過專家有針對性的訓練,筆者的朗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充滿張力的朗讀對解讀文本、詮釋作者情感的重要性,認識朗讀感染力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將自己學習到的朗讀技巧,逐步滲透進課堂教學,先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再引導學生自己朗讀,通過對聲音的把握和處理去探究作者情感、解讀文本主旨。如教學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一個“唉”字,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探究,并讓男女生分別演繹,同時讓學生設想當時情景,再通過聲音來傳達人物內(nèi)心的期盼與失落。通過對不同語音語調(diào)的把握,學生能感知小說主人公的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學到寫作手法等語文知識。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玩耍”中提升理解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文字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筆者用自己的學帶動了課堂的教,一些學生在筆者的帶動下,朗讀能力、文本解析能力和閱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學校組織的文化藝術(shù)節(jié)活動中,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積極踴躍報名參加朗誦比賽,成績喜人。
又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葉”專題時,筆者突破常規(guī)教學思維,通過實踐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葉”的相關(guān)知識。筆者課前布置學生一個小任務:在住所附近尋找不同形狀、顏色的樹葉,了解葉的名稱、作用和價值。課堂上,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咨詢生物教師等途徑,初步了解了葉的世界。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掌握的知識,更樂于為學生接受。這次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從書本走向生活,又回歸書本,鍛煉了動手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能夠通過自身的學習帶動學生的學習,通過自己對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提升,對本身來說也是一大鼓舞。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取得進步,又能促進教師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是互惠互利、師生雙贏的好事。
四、“教學合一”,藝文相融,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涵
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薄安辉谧錾嫌霉Ψ颍坦滩怀蔀榻??!闭Z文教師學習陶行知教學理論,不能停留于理論的提升,還需要行動的跟進。語文課程有著獨到的學科特點,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功之外,還要關(guān)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藝文相融”是筆者所在學校正在進行的課程基地項目。其力求通過課堂教學、豐富的藝術(shù)活動促進學生文化知識、文學修養(yǎng)、藝術(shù)品質(zhì)的多維度提升,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課程基地開展的豐富活動中,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也積極尋求突破,走出教學的常規(guī)形式,“藝”“文”相融,探尋積極的語文活動。
三月,校園里櫻花盛開,一樹繁華,一樹絢麗。每次經(jīng)過櫻花林,筆者都會看到一些學生在櫻花林旁駐足觀賞,不忍離去的情景??粗鴮W生流露出對美的欣賞,筆者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語文教學契機。于是,某天中午,利用休息時間,筆者帶著學生來到了櫻花樹下,為他們拍照,與他們一起欣賞櫻花之美。看著掛滿枝頭團團簇簇的櫻花,筆者引導他們進行聯(lián)想:“看著這么燦爛的櫻花,你們想到了些什么?”此話一出,學生七嘴八舌說開了,有人說櫻花美得絢麗,但是美得太短暫;有人感慨櫻花必須一樹都開了才好看,正如自己班級的同學團結(jié)一心、齊頭并進才有吸引力;有人說此刻奮斗迎考的自己猶如櫻花一般美好;有人看著滿地凋零的櫻花,感慨即將到來的六月分離,不禁有了絲絲憂傷……櫻花樹下短暫的師生共話,成了之后我們語文課的一個亮點。那次對話更是激發(fā)了學生對美的追求,為他們接下來的復習迎考注入了一股不一般的動力。有人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櫻花的搖墜,是一種悲傷的必然;梧桐的飄落,是一種凋零的必然;風雨的到來,是美麗與成功的升華,因為在那以后,便是彩虹!”可見,這樣的語文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己才華的舞臺,且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為學生架起了橋梁。此外,在復習《紫藤蘿瀑布》時,當說到那一樹盛開的紫藤時,學生自然而然想到了滿樹盛開的櫻花,回憶了我們一起在樹下討論的種種,也更深刻地解讀了生命的可貴。
學習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會被他淡雅清新、富有韻味的文字所吸引,透過文字感受昆明在作者生命中留下的印痕。那一份魂牽夢縈,仿佛也讓我們游走在昆明的雨季中,聆聽賣楊梅的苗族姑娘的吆喝,品嘗滑、嫩、鮮、香的牛肝菌……帶著這樣的閱讀感受,筆者讓學生自讀文本,選擇最值得欣賞的段落,運用文字、圖畫結(jié)合的方式,創(chuàng)作獨屬他們的“昆明一景”。這樣的小活動,既考查了學生對文本解讀的能力,又考查了他們的審美能力、繪畫能力。很多學生的繪畫實力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體現(xiàn)。為了這項作業(yè),一些學生認認真真細讀文本,做文段的篩選,想象文字背后的場景,從而創(chuàng)作出富有個性的作品。有人畫倒掛著都能開花的仙人掌;有人畫仙人掌圍成的籬笆,幾只牛羊遠遠躲開籬笆,對著籬笆里的蔬菜垂涎欲滴;有人畫色香味俱全的牛肝菌;有人畫飽滿黑紅的楊梅;有人畫賣楊梅的苗族小姑娘;有人畫作者和朋友在酒店小酌;有人畫密密匝匝的木香花、花架下單腳獨立的公雞……圖畫之外,配上文中相關(guān)語句,效果令人眼前一亮。最終很多學生的作品都贏得了同伴的認可和喝彩。付出后得到的回報與肯定,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別樣的體會。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來改造學生的經(jīng)驗?!惫P者記住了這句話,也踐行著先生的教誨。
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們圍繞課程基地項目,開展了豐富多彩又意義非凡的語文活動,如經(jīng)典誦讀、詩詞鑒賞、書法篆刻、小小播音員等。這些活動連接了課內(nèi)與課外,既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又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將語文學科知識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結(jié)合,可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功能。在活動中,教師邊學邊教,以自身的突破、提高,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以孜孜不倦、不斷學習的心態(tài)對待工作,將學生的健康成長置于首位,將育人的目標牢記心間。
五、結(jié)語
在筆者看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和轉(zhuǎn)型,需要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的參與和投入。筆者以陶行知教學理論為先導,踐行“教學合一”教學思想,積極開展自主閱讀、積極參加業(yè)務培訓,且行且思,并通過教學實踐不斷探索適合學生成長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何 ?鋼.談“教學做合一”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嘗試[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37-38.
[2]王大金.“教、學、做”合一——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學周刊,2018(1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