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是十八個任務群學習的總綱?!罢Z言”是實施“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首先要得到落實的內容,它是判斷一個課堂是否是語文課的根本標準?!犊缑浇殚喿x與交流:說不盡的阿Q》課例以認識“精神勝利法”為切入點,落實“語文素養(yǎng)”為基礎,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為落腳點,三者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
關鍵詞: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文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阿Q
2018年12月28日,由廣州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全國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學觀摩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廣州市第二中學曾育林老師執(zhí)教《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說不盡的阿Q》。教學內容來自粵教版語文必修四《阿Q正傳》(節(jié)選)。他將整個任務群分為“讀不盡的阿Q、畫不盡的阿Q、說不盡的阿Q、寫不盡的阿Q、演不盡的阿Q”五部分。公開課為第三部分——說不盡的阿Q。本任務群嘗試將新課標與教材經典篇目結合起來,用跨媒介的理念和技術去豐富傳統(tǒng)教學手段,拓展學習內容,以期讓學生得到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獲。
2017版新課標提出語文四大核心素養(yǎng)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同時又明確指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這一論斷指出了語文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的獨特教學內容和育人貢獻。學習任務群3“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語文與媒介的融合,兼有“語文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的要求。
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guī)律,提高學生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其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
這段文字其實把“語言”和“媒介素養(yǎng)”兩方面內容糅合在一起表述,解讀時要區(qū)分。“引導學生學習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边@是對語言的要求?!笆崂?、探究其特點和規(guī)律……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培養(yǎng)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這是對“媒介素養(yǎng)”的要求?!皩W習目標與內容”的說明也存在這種雜糅表述的現象,第二點側重“媒介素養(yǎng)”,第三、四點側重語言,第一點則兼有“語言”與“媒介素養(yǎng)”的雙重要求??傊罢Z言”是實施本任務群首先要得到落實的內容,而“媒介素養(yǎng)”是區(qū)分于其他任務群的本質內容。
這堂課的“語文素養(yǎng)”在四個任務中始終得到落實。任務1是學生用PPT介紹“精神勝利法”,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配樂朗讀由學生撰寫的“阿Q小傳”,對阿Q形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阿Q,不知何許人也。居于未莊,然姓不詳,名無定,因人稱之為阿Quei,取其首字母,曰“Q”,故稱阿Q。然不幸,雖其體勤能干,卻頭頂癩瘡疤,為閑人恥笑,無力反駁,另戰(zhàn)王胡亦敗逃。禍不單行,口角假洋鬼,復遭杖責,轉戲小尼姑,以此泄憤。小尼姑咒其斷子絕孫,阿Q因此“覺悟”,欲尋一女為伴,竟跪吳媽以求困覺,為未莊所逐,被迫離開,進城求生。誰知禍福相依,巧發(fā)橫財,所謂衣錦還鄉(xiāng),一時風光無限。卻是福不雙至,又尋禍來,阿自詡革命,旁觀劫掠趙府,被擒,污以搶劫罪,人頭落地而蓋棺,方有定論。
小傳用文言文寫成,字體選用“華文隸書”,顏色為白色,配以電影風格的背景格式,淺灰色的模板,風格古樸素雅,與阿Q的悲劇命運相符合。當如泣如訴、悠揚低沉又帶幾分壓抑的背景音樂《二泉映月》響起,一男生起身聲情并茂地朗讀,一下子把課堂帶入情境。第三部分緊扣課文,介紹“精神勝利法”的出處、具體表現,通過全班齊讀、個人朗讀的方式,品味小說生動幽默與諷刺的語言。以往所見的一些跨媒介公開課,課堂始終沒有讀書聲,其實新課標并不排斥傳統(tǒng)有效的教學手段。
“百度百科”是一個內容開放的網絡百科全書平臺,其中部分普通類詞條,人人可以參與編輯。正因為如此,詞條內容不完善甚至出錯也在所難免。課堂充分利用這點,鼓勵學生認真研讀“精神勝利法”詞條,去“挑刺”“找茬”。學生在基本解釋中找到一個“偷換主語”的病句:“魯迅在《阿Q正傳》小說中塑造的阿Q的形象,把這個人物的精神勝利法稱為阿Q精神?!备臑椤棒斞冈凇栋正傳》小說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痹谠馁p析中找到一個病句、一個錯別字、兩處用詞不當?!八褂迷谧云叟c忘卻中尋找新的歡快”,語病為“句式雜糅”,改為“他在自欺與忘卻中尋找新的歡快”或“他使用自欺與忘卻尋找新的歡快”?!疤岈F”改為“體現”;“新的快樂”改為“心理平衡”;“忍俊不禁”改為“唏噓不已”?!叭炭〔唤币馑际亲屓巳滩蛔“l(fā)笑。這段文字描寫阿Q賭錢贏了錢,錢被搶、人被打,阿Q無可奈何,使勁地扇自己耳光。這種行為既可笑又可悲,而詞條的編者只看到了可笑的一面。
首都師范大學張彬福教授在當天上午的報告中重點指出:“前期的課程改革,最大的失誤就是忽視語言教育,造成社會用語不規(guī)范、不得體的現象比比皆是。” 這個環(huán)節(jié)及時回應了張教授關注的問題。課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營造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情境,進行有效地語言文字規(guī)范運用實踐。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沒有“精神勝利法”這個詞條,教師讓學生嘗試撰寫一則。學生將四次擬定的詞條一起展示,在對比中解釋修改思路。通過查閱資料,學生先擬出初稿,第二次修改時學生用“自欺欺人”“自輕自賤”“恃強凌弱”分別替代初稿的“盲目自尊”“自賤自虐”“欺軟怕硬”,用“通過精神上的自我鼓勵來安慰自己的方法”代替“通過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來重振自己精神的方法”。第三次修改成符合《現代漢語詞典》的表達慣例,用“出自”“指現代社會”分別代替“狹義”和“廣義”的表述,并修改了標點符號。第四次修改調整為符合詞典的排版格式:
【精神勝利法】①出自魯迅小說《阿Q正傳》,是主人公阿Q受了屈辱,不敢正視,通過自欺欺人、麻木健忘、自輕自賤、恃強凌弱等辦法以掩蓋、逃避現實的失敗,從精神上戰(zhàn)勝對方的方法。②指現代社會人們面對挫折,通過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來鼓勵自己的方法。
通過上述兩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們認識到它們對語言的不同要求,前者側重精準扼要;后者要求規(guī)范準確。
公眾號推文《精神勝利法“流行在線”》包括“精神勝利法”的認識與評價,當代阿Q現象等四部分。原標題為“我們對‘精神勝利法的認識”,由于標題太普通,不能吸引讀者,在教師的建議下,換成現在的標題。更改后的標題不但語言新奇,形象生動,而且暗扣推文的主題。推文摘要為:“阿Q已經死了,但仍有千千萬萬的阿Q活在我們當中?!焙喢鞫笠馗爬送莆膬热荨M莆乃牟糠钟苫窘榻B到引申拓展,由淺入深。學生們通過擬標題和撰寫摘要,有條理地編排內容來體現對語言的追求。
張彬福教授認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我們注重語文教育,而語文課的語言教育,所涉及的不是語言,而是語言的運用。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指出:“要創(chuàng)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從撰寫阿Q小傳、配樂朗讀、修改病句、斟酌詞語、修改標題等,始終貫徹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yǎng)。
這節(jié)課的“媒介素養(yǎng)”也貫穿于四個任務中。PPT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大綱的形式列出大標題“精神勝利法”,再用“出處、表現、評價”詞語列出主要內容,體現了PPT簡明扼要的特點。學生綜合運用文字、音樂、圖片、視頻、超鏈接等手段,通過字體、顏色、背景、模版設計,加上表達者的聲音、語調、肢體語言等,充分發(fā)揮了PPT超強兼容的特點,讓這個傳統(tǒng)的跨媒介表達平臺極具活力與個性化。學生們在制作實踐中對這種常見媒介與語言輔助工具的特點有一定了解。
修訂“精神勝利法”詞條,是一堂在真實情境中生動有效的媒介素養(yǎng)課。如今,上“百度百科”已經成為一種快速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學生通過親自實踐,發(fā)現了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內容不完善、配圖不對應、沒有列參考資料等問題,并作出相應的修訂。這讓學生們意識到,作為編者一定要嚴謹負責,使用語言要準確規(guī)范,否則就不能有效傳達信息;作為接受者,引用“百度百科”信息要有懷疑的態(tài)度與辨別的眼光。針對沒有列參考資料的情況,學生認識到,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標明資料來源。這既方便他人查證,也是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表現。
在撰寫詞典詞條的過程中,學生查閱相關專著,并參考《現代漢語詞典》“阿Q”的詞條,通過對比不同途徑獲取的信息,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學會辨別信息的權威性、可靠度。
制作公眾號推文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發(fā)言中說明推文主要轉引別人的觀點,沒有多少原創(chuàng)內容。推文主要從班級微信群和公眾號、“知乎” “豆瓣書評”等網絡平臺進行推選,轉引了一些相對客觀理性的觀點。自媒體時代,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公眾號等轉引他人的信息,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表達。轉引他人觀點尚需理性,原創(chuàng)表達同樣需要這種態(tài)度。推文過程中還使學生還認識到,制作推文也要實事求是,轉引資料要標明出處,這是尊重原作者,尊重知識產權。
當然,由于所選文本的局限,課堂并沒有很好地落實“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的教學目標。本堂課以認識“精神勝利法”為切入點,以落實“語文素養(yǎng)”為基礎,以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為落腳點,三者之間做到了比較好的平衡。隨后的評課環(huán)節(jié)有教師指出:“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語文教師的心永遠要忠誠……”這里的“忠誠”,我想應該是對語言的忠誠??缑浇檎n堂,首先要有“語文味”,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yǎng),還要有“媒介味”,落實“媒介素養(yǎng)”,前者是基礎和保證,否則課堂就有可能成為歷史課、政治課、文化課、影視美術欣賞課等。我們在實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 “跨文化專題研討”等跨領域任務群時,也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作者簡介:石敏(1977—),女,廣東省廣州市第二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古代詩歌教學、語文活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