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要】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是以美學理論為指導,以完善人的自身素質、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宗旨,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為目的的情感教育。培育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層面。培育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素養(yǎng)就是要發(fā)展審美教育。具體說來,需要回歸教材,還原文本,品讀語言;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提供審美平臺;努力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凝練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新版課標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凝練、整合成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培育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素養(yǎng),需要發(fā)展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審美教育需要在厘清審美教育內涵和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路徑。
語文審美教育就是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美的教育,教育學生怎樣感知、理解、鑒賞、評價、創(chuàng)造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高雅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語言美的教育訓練,使個體的外部器官藝術化,塑造與培養(yǎng)能欣賞“音樂美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語文審美教育主要包括培養(yǎng)語文審美感知能力、語文審美鑒賞能力、語文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語文審美感知能力是審美感受外部器官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后天的能力。如人們看到紅色會產生革命的激情,看到綠色產生和悅寧靜的感受,看到藍色產生憂郁和感傷等等。語文審美鑒賞能力即鑒別與欣賞美的能力。語文審美鑒別能力主要表現為對語言文字美的辨別上,如書寫過程中口語話過多,“然后……然后……”“那個……那個……”,這顯然是影響文章美感的“丑”。語文審美欣賞能力主要表現為對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的賞析能力,如對蘇教版高中現代散文《絕地之音》的“絕地”“絕唱”的賞析,能夠還原文本、走近作者,理解“絕地”是“無語無理性之境地”“人生存的極限”,“絕唱”是“絕地中的生命的野性張揚”。語文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是審美個體在感知、鑒賞美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直接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王國維曾說過:“美育實施者不僅能夠豐富人的情感,實現完美狀態(tài),而且有利于德育、智育的開展?!币环矫妫Z文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發(fā)展使人成為人的教育。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能夠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還以美啟智、以美育人、以美怡情、以美健體,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fā)展。此外,夏丏尊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猶如池塘不能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睂徝澜逃旧碛质乔楦薪逃Z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更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致力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豐富情感、有血有肉的人本身。
另一方面,審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對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體形式的比較,對文本語言的分析、歸納、揣摩、朗讀等,把美的思想情感傳遞給學生,并與之進行情感交流,逐漸深化學生的審美觀。并讓學生在置身于不同的作品情境中,感受美、鑒賞美,努力去創(chuàng)造美,喚醒學生學習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熱情,熱愛我國的大好河山,為建設美好祖國奮斗終生。
審美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必不可少,那么如何加強審美教育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回歸教材,還原文本,品讀語言
雖說“教材無非是些例子”,但筆者認為,能入選到教材上的文章,尤其是歷經幾十年而依然存在的文章,必定是有其代表性與獨特性的。語文審美教育的開展首先就應該回歸教材、還原文本,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叢林中穿行,采擷鮮花和果實。
一方面,我們要堅決反對借審美教育的名義,把語文課上成藝術課。如在語文課堂上“為了豐富課堂內容”而大談特談課外知識,并配上多媒體“宣講藝術”,脫離教材本身,把語文課變成藝術欣賞課。語文課堂的審美教育,必須貼近教材,教師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比較、分析、歸納、揣摩、朗讀等,把美的思想情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自覺感知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深化自己的審美觀。
另一方面,我們盡可能地還原文本,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由于時代的變遷、情境的變化,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本思想往往會與作者寫作時想表達的思想存在差異。解讀文本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聯系上下語境、情景語境、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等,讀懂作者的原意,盡可能地還原文本。如人教版高一必修《小狗包弟》這篇文章,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結合“文革”背景,還要聯系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反思文學”背景,可從“二十世紀的良心”出發(fā),領會作者深刻反省、自我考問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二)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提供審美平臺
語文審美教育的落實主要依靠教師對教材的講解與分析,創(chuàng)設良好的審美教育情境對學生的審美感知、鑒賞及創(chuàng)造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多媒體制造出來的視覺和聽覺環(huán)境再現文本情境、渲染審美氣氛,給學生如臨其境之感,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感知、審美鑒賞。但要注意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是為了完成審美教育目標,切不可喧賓奪主。
另一方面,作為語文老師,要有語言意識。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在生動形象、入情入境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產生情感體驗與熏陶感染,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藝術特點。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自己有感情地朗讀示范及指導學生朗讀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通過誦讀,學生更好地把情感投入到語言文字中,更進一步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
此外,語文審美教育活動離不開語文課外拓展活動,教師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目、觀看影視文學作品、開展校園審美創(chuàng)作比賽等活動完善學生的審美教育。
(三)努力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
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無論是文本的賞析、課堂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是課外審美教育活動的指導,都離不開教師教學實踐中審美能力的啟發(fā)和誘導。正所謂“渡人者自渡”,要開展審美教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
一方面,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作為21世紀的語文老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為審美教育的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人文意識,即善于用一雙發(fā)現真善美的眼睛看待世界。具備了人文意識的老師,不論是面對書中世界,還是現實生活,語文老師總能準確地把自身感知、鑒賞到的美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沒有審美和藝術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審美教育的語文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審視學生和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重視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12講[J].語文月刊,2019(2).
[3]王鶴.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審美情感[J].文教資料,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