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惠
【摘要】觀察的過程伴隨著思維與想象的品質(zhì),觀察因思維想象而豐富,想象依托觀察而真實,表達憑借觀察與思維想象而自然靈動。在小語課堂上聯(lián)動觀察、思維與表達,也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習作表達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guān)鍵詞】觀察;思維;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曾在《拿起筆來之前》一文寫道:寫文章難不難決定在動筆之前的準備功夫怎么樣。準備功夫夠大,要寫就寫,自然合拍,無所謂難?,F(xiàn)在很多學生害怕習作,一拿起筆腦袋一片空白。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設置的“觀察” 習作單元主題就是個例子,其旨在培養(yǎng)學生“留心、細致觀察”的品質(zhì)。其實,觀察的過程也伴隨著思維與想象的品質(zhì),觀察因思維想象而豐富,想象依托觀察而真實,表達憑借觀察與思維想象而自然靈動。在小語課堂上聯(lián)動觀察、思維與表達,也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習作表達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本文將揭示觀察、思維與表達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此推動表達思維的訓練,最終提高習作能力。
(一)循序漸進,學觀察之法
筆者以《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為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觀察方法:從翠鳥的外貌、動作進行觀察;細致觀察到草地變化并能進一步找出原因。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學了方法后,筆者再用表格幫學生梳理觀察的要素,讓學生試著用這些簡單的方法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觀察表格不能一成不變,應一步步加深。第一個表格先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第二個表格不僅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并且能進行細致地觀察。通過兩個表格的觀察記錄,不僅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觀察的有趣之處,而且還能進一步思考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得法,學生對觀察就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有了簡單操作的支架。
(二)多種感官,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
法國著名藝術(shù)家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觀察就是要“把眼睛擦亮,把耳朵叫醒,用心靈歌唱”。三年級的孩子剛開始都把觀察停留在眼睛看,進一步引導,學生很快用上“眼看、耳聽、鼻聞、嘴嘗、手觸、心想”多種感官觀察。在課上,筆者也把實物帶到班級,讓班級同學先說說自己看到的蘋果,然后用手觸摸用鼻子聞聞,現(xiàn)場咬一口說說什么滋味并再聞聞此時的味道,最后讓同學想一想看到這個蘋果你心里有什么想說或者想起什么。通過層層剖析,學生對多種感官的觀察方法了然于胸,激起了用多種感官觀察的興趣。
(三)親身體驗,感受觀察之趣
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這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觀。那么,在觀察方面,如何使學生“詩”興大發(fā)呢?筆者想,讓學生真切地去接觸他所觀察的事物,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源頭活水。學生雖然習得了觀察的方法,但是寫出來的文章還是死板應付,缺乏真實性,于是筆者就帶著學生一起走進生活。
例如,第一次讓學生寫觀察到的玉米,大部分學生只寫了用眼睛看到的玉米,語言乏味而且寫不到幾句話。于是轉(zhuǎn)換了方式,首先讓家長準備一道水煮玉米,學生在家先觀察煮熟的玉米的樣子和味道,然后嘗試一顆一顆吃和大口大口吃的感受,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寫下來。在課堂上,筆者拿了未剝開的玉米讓學生觀察,有的學生眼睛亮,想象力豐富,想象成玉米穿了衣服留了胡須甚至還有頭發(fā)。然后剝開玉米觀察未煮的玉米和煮熟的玉米的差別。同樣是觀察玉米,有了生活經(jīng)驗,學生真切地進行觀察,寫出來的文章變得豐富多彩且真實有趣。
學生習得了觀察的方法,寫的文章精彩多了,但存在思維混亂的問題。只有頭腦中有了清晰的思路,寫出的習作才能表達具體精確?!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習作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使學生表達出自己主觀感受,實現(xiàn)習作的個性化。也就是說,學生的習作要有創(chuàng)意,就要注意學生思維品質(zhì)和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與眾不同的文章才能表達出來。那么,如何訓練學生的思維?
(一)多重角度巧立意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捕捉素材,并訓練學生根據(jù)同一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分析,進行審視,確定不同的中心,從不同立意引導學生去寫出富有個人感受的習作。部編“習作例文”給了很好的指引。《我家的小狗》作者從生活中的事件入手,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王子”的淘氣可愛。同樣是寫小狗的可愛,我們還能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對小狗外形的細致描寫;旁人對我家小狗的評價;小狗為家里做過的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打破思維單一角度的封閉性局限,思維才能獲得更大的空間,思維的敏捷性和新穎性就能體現(xiàn)出來。
(二)發(fā)散層面探奧秘
在引導學生進行有序、仔細觀察的同時,適時地精心設疑,促其思維,為說寫打下基礎(chǔ)。學生在作文中產(chǎn)生了急需解決的一系列問題的愿望,思維活動就會積極地活躍起來。指導學生觀察玉米時,筆者就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煮熟的玉米和剛摘下的玉米有什么不同?大口大口吃玉米和一顆顆吃有什么區(qū)別?看到玉米你又會聯(lián)想到什么……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邊細致觀察邊進行深入思考,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
(三)思維導圖理脈絡
脈絡的連貫,才能使文章有條理,才能文從字順。三年級的學生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思維導圖來理清學生觀察到的一系列事物。比如在教學《搭船的鳥》筆者就這樣來幫助學生構(gòu)建思維導圖。
學生在觀察事物的時候,也就讓學生學著畫思維導圖的方法,把自己觀察的事物的幾方面寫出來,并能排順序,這樣下筆寫時就很有條理。
表達分為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三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應遵循“先說后寫”,為書面作文的訓練作鋪墊。因此,口頭、書面表達應同時抓,缺一不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所以,在習作觀察中也要訓練說話,堅持讓學生先觀察后說,便于記憶積累觀察所得,觀察能力和說話能力都得到發(fā)展。在學生說話訓練時,讓他們學會在頭腦里先有簡單的思維導圖,做到心中有想法,慢慢養(yǎng)成先想后說,邊思考邊說的習慣。
感受最深的莫過于親自體驗過的事情,能堅持做說結(jié)合,做后說一說,再現(xiàn)生活,便于總結(jié)、積累、記憶作文材料,鍛煉說話能力,為書面語言奠定基礎(chǔ)。在觀察這一單元筆者很重視讓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說出來。說出來的過程中如果有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及時糾正,或者發(fā)現(xiàn)學生觀察的盲點也能及時進行指引。每一次的書面習作都要讓學生在充分表達的基礎(chǔ)上進行。這樣,書面表達對學生來說就不再是難題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會觀察,多深思,敢表達,他們的習作內(nèi)容會越來越富有真情實感,語句描述會越來越流暢自然,形象刻畫會越來越生動傳神。
參考文獻
[1]邱云.寫作文練好五項日常功夫[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