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指導學生審題的方法,針對學生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審題能力薄弱的問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感官審題,整體把握題意;教會學生對題目進行加工后審題,深入理解題意;在作業(yè)中強調審題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審題能力 數(shù)學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6A-0124-02
審題是解題的基礎,也是解題的關鍵。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因為審題能力薄弱或是不會審題,常常導致做題出錯或是不會做題。究根結底,這是因為學生忽視了審題這個重要的步驟,沒有形成審題的習慣和意識,教師不注意進行審題教學。審題要求學生看清楚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其中包含了讀題、思考、分析、綜合等過程,它是一種綜合能力,需要教師經常進行訓練,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審題的技巧。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筆者的做法如下。
一、指導學生多種感官審題,整體把握題意
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意識和習慣,教師要做好指導和引導。教師可以先示范讀題,慢慢地過渡到讓學生模仿讀題、自主讀題,在讀題過程中做到手腦并用,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讀題上。經過不斷訓練,學生會形成審題習慣和意識,掌握一定的審題方法,審題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一)反復讀題,讀對讀完整
審題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生多多練習才能掌握。剛開始,筆者會在班里給學生示范如何讀題,對于關鍵性的詞語要讀出重音,多讀兩遍。讀題要求是:讀準確,讀題時不添加字詞,不漏讀字詞,不讀錯字詞。幾次示范讀題之后,學生基本上明確了讀題的要求,筆者便讓學生自己讀題。當學生讀完題目后,筆者再進行點評,有時候也請其他學生進行點評,通過師生評、生生評的方式,可以及時糾正讀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能夠讀準確題目之后,再逐漸過渡到小聲讀題,再到不出聲讀題。當然,每次讀題的要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讀準確、讀完整題目。
(二)動筆標注題目關鍵詞和易錯點
對于小學生來說,反復讀題有一定效果,但是也會造成干擾,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較長時間集中,反復幾次讀題之后有可能更迷糊了。所以,除讀出題目中的關鍵性詞語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邊讀題邊圈畫出題目中的關鍵詞、重點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養(yǎng)成邊讀邊圈畫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抓住題目重點。例題1:一座山高800米,小紅和小明分別從山頂、山底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 ,20分鐘后相遇,小紅每分鐘行走50米,請問小明每分鐘行走多少米?在讀這道題目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相向而行”圈畫出來,幫助其理解題目意思。例題2:一條公路全長9[千米] ,修路隊每天修路300[米] ,修了18天后,還剩下多少米?這道題目學生比較容易出錯,因為前后數(shù)量單位不一致,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讀題時做好標注,圈出“千米”“米”,在計算時就不容易出錯了,也不會寫錯單位。
(三)牢記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
對于比較難理解的數(shù)學題目,除了反復讀題、做好標注還不夠。學生要透徹理解題目意思,還要能夠通過讀題知道:題目給出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為此,學生需要用自己的話語復述題目的意思,從而達到內化和理解題意。例題3:陳阿姨買了蘋果和橘子共14斤,總共花了60元錢,每斤蘋果的價格能買兩斤橘子,請問蘋果和橘子每斤是多少錢?在學生讀完上述題目后,筆者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題目的意思。一個學生說:“已經知道陳阿姨買了14斤蘋果和橘子,花了60元,蘋果單價是橘子單價的2倍,要求每斤蘋果和每斤橘子各是多少錢?”另一個學生說:“已知陳阿姨買蘋果和橘子14斤共花費了60元,橘子的單價是蘋果單價的[12],要求的是蘋果和橘子的單價各是多少元?”……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題目的意思,出現(xiàn)了不同的表述形式,但題目意思沒有改變,并且很好地詮釋了題目的意思,這說明學生已經理解了題意。
二、教會學生對題目進行加工后審題,深入理解題意
當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審題意識和習慣之后,也具備了一定的審題能力。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審題時學會對題目內容進行適當加工,使題目中晦澀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使復雜難懂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為此,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對題目進行加工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學生審題的靈活性。
(一)對同一種題型采用多種方法審題,使題目變得簡單
同一道題,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解法。不同的解題過程,體現(xiàn)出了學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展現(xiàn)了學生從不同角度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加工和整理的能力。例題4:一根電線長1000米,已經剪掉長度的[47],還剩380米。請問剪去了多少米電線?教師提示學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加工和整理已知條件,從而降低解題的難度。對這道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給出了幾種解題辦法。
第一種方法:畫圖。
第二種方法:轉化。題目中的關鍵句是“已經剪掉長度的[47]”,有的學生將它轉化為“已經剪掉的長度與總長度的比是4∶7”;有的學生將它轉化為“剪掉的長度與剩余長度的比是4∶3”;有的學生將它轉化為“剩余長度與電線總長度的比是3∶7”……
只有正確審題,才能準確解題。學生在做這道題的時候,能夠使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題目的意思,并用圖形、轉化的方式直觀地將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表現(xiàn)出來,非常簡單明了、形象。通過這樣的交流討論和展示審題過程,學生對題意的理解更深入,做題時也能采用多種方法,思維也得到了發(fā)散。
(二)對不同的題型采用不同的審題策略
學生要掌握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想方法,必須在數(shù)學實踐活動中進行體驗、感受、理解,從中獲取知識和方法。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數(shù)學訓練,讓學生在數(shù)學練習中掌握審題方法,提高審題能力。在進行審題訓練時,教師要結合不同題目類型教給學生不同的審題方法和審題策略,使審題教學扎實高效。
第一種:用表格法進行審題。即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畫出相應的表格,借助表格來整理已知條件、所求問題,使題目的意思清晰、簡單明了。例題5:一個鞋子專賣店,每雙足球鞋賣60元,每雙籃球鞋賣80元,小李身上的錢剛好夠買4雙羽毛球鞋或6雙足球鞋。那么,每雙羽毛球鞋多少元?小李身上帶的錢能購買幾雙籃球鞋?借助表格進行審題(見表1),要解決的問題一目了然了。
第二種:用連線法進行審題。學生做簡便計算題時很容易出錯,比如,計算15×(5+15),很多學生在計算時會出錯,寫成:15×5+15。對這種類型的計算題通??梢圆扇∵B線法審題:
這樣審題,學生就不會忘 記15×15了。
第三種:用符號法進行審題。例題6:明明和芳芳用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書包,明明花掉了所帶錢的[35],芳芳花掉了所帶錢的[56],問明明和芳芳所帶錢的比是多少比多少?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可以用符號法來審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x代表明明,用y代表芳芳,他們的關系可以用符號表示為x×[35]=y×[56],這樣,他們之間的倍比關系十分清楚,學生也不會產生誤解。
三、在作業(yè)中強調審題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首先,設計有趣味性的數(shù)學作業(yè),讓學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鞏固審題方法,提高審題能力。教師可將數(shù)學知識融入童話故事、兒童游戲當中,這樣的數(shù)學作業(yè)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審題時就會精神集中,不自覺地融入題目情境中,更容易在審題中獲得解題思路,這對學生掌握審題方法是很有幫助的。
其次,讓學生在對比練習作業(yè)中提高審題能力。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審題方法后,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可能在讀題時不夠認真仔細,容易馬虎粗心。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對比性的作業(yè)或練習題,呈現(xiàn)相似的數(shù)學題目,讓學生在對比練習中意識到仔細審題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嚴謹審題的習慣,提高審題能力。比如出示兩道題:①三年級(1)班有男生26人,比女生多4人,問女生有多少人?②三年級(1)班有男生24人,女生比男生多2人,問女生有多少人?其實,這兩道題目中的文字差不多,有部分學生讀完題目之后列出了相同的算式,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也體現(xiàn)了學生審題不嚴謹。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列出的算式,組織學生討論,對比分析,通過這樣的交流互動,讓學生明白認真審題的必要性,無形中也提高了他們的審題能力。
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訓練、積累。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做好指導和訓練,在作業(yè)、測驗中進行滲透,只有這樣,才提高學生的解題正確率和解答速度。
作者簡介:何梅(1987— ),女,漢族,廣西容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