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瑤
【摘 要】 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在人們的生活中的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影視作品的傳播也今非昔比,網絡用戶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便捷的獲得影視作品。但事物發(fā)展的雙面性也導致了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版權糾紛頻發(fā)。因此有必要對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為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版權保護提供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關鍵詞】 網絡環(huán)境 影視作品 著作權 版權保護
一.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的概念
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定義,電影作品及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之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并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傳播已成為傳播影視作品的主要手段,在網絡環(huán)境中,影視作品具有以下特點:
1.脆弱性
在網絡環(huán)境中,想要從中獲利的著作權人必須將其作品上傳至網絡空間,因此,赤裸裸暴露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作品就極容易受到侵犯,如果第三人掌握了較高的網絡黑客技術、或者是得知了著作權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漏洞,又或者從某處獲取了入侵著作權人作品的鏈接,便可以非常容易地侵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2.可復制性
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由于影視作品的承載媒介是數字編碼,所以其復制一般不會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來說,無論是著作權人還是被許可人,只要是想復制網絡環(huán)境中的影視作品,就可以大量的進行復制。并且,在網絡環(huán)境中,復制影視作品所需的成本很小,這就更加導致了許多影視作品著作權侵權行為。
3.無國界性
隨著互聯(lián)網等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世界現(xiàn)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地球村”,由于網絡環(huán)境是一
個虛擬空間,所以我們無法將不同國籍的網民識別和分離開。如果網絡環(huán)境中的虛擬用戶想要獲取某個影視作品,只要他付出一定的金錢或者技術成本,就可以達到目標,而這并不會受到國籍的限制。由此可見,網絡環(huán)境中的影視作品具有無國界性的特點。
二.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的保護現(xiàn)狀
1.民事法律保護現(xiàn)狀
縱觀三次《著作權法》的修訂,我國《著作權法》對網絡環(huán)境中的影視作品保護逐漸加深。2001年,《著作權法》將影視作品作為著作權的客體;2010年,又新規(guī)定了影視作品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這也是為了應對網絡環(huán)境給影視作品著作權保護提出的新挑戰(zhàn)。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年出臺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對網絡著作權侵權類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過錯認定等問題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這為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提供了切實的指導規(guī)范。
2.刑事法律保護現(xiàn)狀
我國《刑法》第217條和218條規(guī)定了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針對“復制”的定義,最高法和最高檢在2004年出臺的關于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他人的作品也可以解釋為“復制”的范疇,由此,在網絡上傳播侵權作品也會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3.行政法律保護現(xiàn)狀
在著作權的行政保護領域,我國目前的法規(guī)、規(guī)章主要有:《互聯(lián)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這三個條例在侵權罰款數額上都有詳細規(guī)定,將罰款數額提高到了可處25萬元以下,這在震懾著作權侵權方面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
三.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保護存在的問題
1.管轄權難以確定
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中管轄法院確定的方式并不完全適合于網絡時代的訴訟案件,因為在網絡空間確定侵權人的行為地和住所地往往都比較困難。
我國最高法院在2000年《關于審理計算機案件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了在特殊條件下侵權計算機終端所在位置可以被確定為侵權行為地,但是在具體的網絡影視作品著作權侵權實踐中,侵權人往往不會將所有的服務器終端設置在一個地區(qū),使得確定具體的侵權服務器成為一個難題。而且即使確定了侵權服務器終端所在的大概位置,由于技術原因也往往很難確定具體的區(qū)域,因而也就無法確定具體的基層法院進行訴訟。
2.證據不易搜集
網絡影視作品著作權侵權的證據不易搜集。主要原因在于:(1)權利人搜集證據能力有限。侵權信息一般都在網絡環(huán)境的大數據當中,找尋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并不容易。(2)證據易被刪除。雖然網絡上會留下許多記錄,但是這些上網記錄也很容易被刪除。
3.侵權賠償數額難以確定
在著作權侵權訴訟中,確定著作權侵權賠償數額的順序和標準是:首先依據著作權人因為侵權行為所受到的損失計算,如果著作權人所受到的損失難以計算的,則以侵權人因為侵權行為所獲得利潤計算,如果侵權人所獲得利潤仍然無法計算的,則參考著作權人許可他人的使用費的合理倍數確定。但是在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還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網絡侵權涉及到的許多因素無法具體計算,這就導致著作權人很難獲得適當的賠償,同時也導致了侵權人的違法成本變低,著作權人的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第五版)
[2] 鐵冰心.網絡環(huán)境下影視作品權利平衡研究[D].西北大學,2006.
[3] 黨瀛.網絡著作權保護問題及政府規(guī)制對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