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小學語文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掌握豐富的古詩教學方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圖畫式;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當前,除了在課本中涉及的古詩文之外,小學基本上都制定了古詩擴展閱讀內容,從而豐富小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具有獨特的語言美、格律美、意境美,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學習內容。古詩的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的圖畫式教學方法進行簡要論述,以期提供有益參考。
一、小學語文古詩圖畫式教學方法簡述
為什么要重視小學語文中古詩的圖畫式教學方法呢?主要是原因古詩描繪的是古代詩人經歷的場景、事件,這些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難以通過講解和想象重構,進而影響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小學語文古詩圖畫式教學方法,其實質是利用現(xiàn)有圖畫,或在教學中逐步解析并繪制、講解后個體繪制、講解中集體繪制等方法,用圖畫表現(xiàn)古詩內容、意境、知識等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較適應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古詩教學。
因為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景物,在現(xiàn)代社會中有很多已經難以再現(xiàn),或受生活環(huán)境影響導致小學生無法親臨其境,這就需要更加直觀、有趣、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以形象生動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而圖畫式教學方法正是適應這一教學要求的。
通過圖畫式教學方法,有利于使小學生掌握已經消失或基本不再使用的生活物品、生產工具,再現(xiàn)歷史的場景;有利于小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繪制圖畫理解古詩的內容;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進而從整體上增加小學生對古詩的美的理解。下面,本文從兩個方面,簡要論述小學語文古詩圖畫式教學方法的操作。
二、借助現(xiàn)有圖畫講解古詩
圖畫式教學,離不開圖畫。針對一部分小學生需要學習的古詩,需要借助現(xiàn)有圖畫進行講解。
這類古詩的主要特點是古詩中涉及現(xiàn)今已經不存在、不使用的生活物品和生產工具,或涉及已經不存在、難以復制的場景、景色等。
因為現(xiàn)代生活與古代生活存在極其巨大的差異,加之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生活經驗不足,想象力仍有待于有發(fā)展,所以難以通過語言講解和想象重構古詩中的畫面。這就需要生動形象的圖畫來輔助教學。
以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為例。在這首詩中,首先出現(xiàn)了“白鷺”“鱖魚”兩種生物。鳥、魚都是小學生已經熟知的動物,但具體到白鷺、鱖魚則知之甚少。而教學只用語言講解,是難以形象刻畫出兩種生物的具體細節(jié)的。這時,就需要用圖畫來講解,使學生一看便知兩種生物的特點。再加以語言講解,就可以使小學生立刻掌握白鷺的靈動、鱖魚的肥美。
接下來,詩中又出現(xiàn)了兩種現(xiàn)代社會已經不復存在的生活物品——箬笠、蓑衣。這兩件物品的講解存在兩個難點,一是具體形態(tài),因其已成為歷史,不要說小學生,就算是成年人也難以見到,所以需要用圖畫來展示,讓小學生一看便知其形態(tài)及功能;二是顏色,尤其是“青”色,涉及色譜中的多種色,也需要用圖畫來展示,以免學生對這種顏色產生混淆。
通過圖畫,講解了這首古詩中的重要因素后,教師還可以準備好描繪這首古詩場景的整幅圖畫,借以表現(xiàn)出遠山、飛鳥、小船、細雨、箬笠、蓑衣、魚兒等,通過語言和圖畫的結合講解,使小學生對古詩中蘊含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深刻理解,更有利于小學生加深記憶。
三、通過繪制圖畫講解古詩
這類古詩的主要特點是古詩中涉及的場景、物品、事件等,與小學生的生活、學習有所關聯(lián),學生已經掌握了詩中的知識,從而能夠通過講解和想象進行畫面重構。
比如,詩中涉及了日出日落、云霞、水流、月色、船、樹、草等,都是小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但缺乏對詩中描寫景物的整體想象。教師的引導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而進行重構。此外,這種方法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并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以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為例。在講解這首詩的時候,抓住天門山“中斷”、楚江“開”“至此回”“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幾個要素,通過語言描繪詩中的畫面,要點是講清楚山是如何中斷的、江水從何處流出、江水是怎樣“回頭”的、山是如何“相對”的、船的遠近及怎樣才能從“日邊來”這些細節(jié),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構建出一幅畫面。
在學生對詩文有所了解的前提下,給學生分成小組,或讓每個學生在紙上畫出頭腦中構建出的畫面;也可以鼓勵有繪畫能力的學生在黑板上繪畫,邊畫邊總結學生提出的意見。
在繪畫完成后,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當時站在畫面的何處,太陽究竟是升起還是落山等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發(fā)散思考能力。
實踐講明,通過圖畫式教學方法講解古詩,激發(fā)了小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推理能力,并整體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具有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國鋒,張美香,趙雄鷹,等.小學古詩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探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
[2]蘇偉毅.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古詩教學[J].語文建設,2017(10).
作者簡介:孫春艷,女,滿族,本科學歷,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新湖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