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瑞
摘 ?要:學生學習任務日益繁重,其中不乏受父母、老師、社會期望過大,從而表現(xiàn)出力不從心,迷失自我方向,學習目標模糊,缺失學習動機。為此,需要從心理上修正學生錯誤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理論觀點,形成好的習慣,堅定自信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信心定位;教學環(huán)節(jié);評價標準;觀念更新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會一如既往好下去;而成績或習慣差的學生,則可能還會逐漸滑落,最終厭學、對學習喪失興趣。這種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但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教學內容環(huán)節(jié)上出了問題——我們除了教學,還應該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充分概括了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是方法分析和如何做人的道理的傳授。這句話真實地闡述了教師的內涵。
現(xiàn)在我想結合學生中出現(xiàn)的厭學現(xiàn)象和教師的職責缺失做簡要分析。那就是:教師不僅應該教學生知識,也要幫助他們分析學習情況,解決學習中的原理問題。對此,我認為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以下問題
一、師生觀念跟不上時代發(fā)展
我們的社會歷史給我們的普遍觀念是:勝則興,敗則餒。這種普遍的觀念造成了今天在學習上,當學生取得進步或取得成績時,社會、父母、老師和同學都會投來贊許的目光和贊揚的話語,這當然充分肯定了學習的成績,這種榮譽感也無疑會促使學生繼續(xù)進步;而另一方面,當一個學生學習或習慣差時,他的成績可能也不會好,這時,在一個以成績好壞起決定作用、占統(tǒng)治地位的學校,他是很難得到肯定的,相反,有時還會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數(shù)落以及同學的奚落,三番五次,從而喪失信心,失去學習興趣。
二、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育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從古到今,從小到大,我們的啟蒙老師——父母,就勸誡我們,要向好的看齊。以能否達到最好作為學生成功與否的標準,求全責備。這種思想促使我們努力上進,長期以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思想開放,更具個性化的今天,它的不完善性卻暴露出來。我們都勸孩子向前看,向前趕,誰得第一,誰就光榮;否則就是失敗。我們知道,第一只能有一個,這就決定了盡管好多人努力了,但他們卻沒有或不會得到肯定,過后會有一種失落感,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個性張揚、每個孩子都想表現(xiàn)自己的社會,他們受到的打擊更大,更容易放棄學業(yè),而走向極端的道路,這些彌補了他們內心的空虛,但卻是以錯誤的目標作為結果的,比如,輕則攀比抽煙、喝酒、重則打架、出走等,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三、新時期教學理論思想還無法普遍貫徹執(zhí)行。
今天學校課程的設置,主要還是傾向于應試教育,以文化課為主,而關于青少年成長經驗方面的課程,卻得不到甚至沒有得到科學安排。今天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正逐漸暴露出弊端,能力和經驗培養(yǎng)難以提上課程,更不能得到重視,無法和文化教育并駕而行。以至于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像學生成績差而產生失落感,學生一味地強調個性卻不注重發(fā)展方向而誤入歧途等,面對這些,我們老師除了膚淺地分析一下,卻束手無策,無法從理論深度解決,因為我們并不清楚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學生也缺乏在成長方面應對困難的能力培養(yǎng)。
解決的思路: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就應弱化那種“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而應強調“勝亦欣然,敗亦喜,唯在努力、進取,突出個性化”!強調過程的思想是重要的,而過去我們卻一直看重結果。強調結果固然重要,但過分地看重,必然造成很多人會為追名逐利而不擇手段,也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像有些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但考試卻通過作弊來達到目的,只為了暫時贏得社會和學校家長認可,滿足曇花一現(xiàn)的虛榮,這樣,將來步入社會后一定會形成不良習慣;而突出過程,可以督促學生體會事情的經歷,而這種經歷的積累就是我們今天反復強調的重視實踐能力。
結果和過程,孰輕孰重,因時因勢不同,在今天過程較弱化的情況下,則需要加強過程的分量,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隨時隨地得到肯定的。加強過程還可以理解為準確認識自己,給自己找準一個合適的定位。
在過去,當我們在做比較時,要么把目光瞄向最好的,要么瞅向最差的,而忽視了自己。但今天,我們要強調:不僅要看得遠,還要看得近,看自己的前后,看清自己的位置。這宛如上樓梯一般,要看清楚上面一個臺階和下面一個臺階,這樣就能知道自己準確的位置,要上則上,要下則下,可以隨時決定,隨時實現(xiàn),立竿見影。而不是把眼光或瞟向那空中樓閣,或是看著那海市蜃樓——上不著邊,下不著地,找不到自己的所在,處于虛無飄渺中。科學有效的教育課程就可以輔助學生實現(xiàn)這個目的。
因此,我認為給學生一個理想的同時,也要給學生一個準確的定位,讓他有階可上,有路可達;不那么遙遠,不那么無邊??吹靡?,觸手可得;能感覺,就在咫尺。這樣,學生會看到自己是在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前進,每一步都會感知到自己的進步步伐,觸摸到成功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唐承賢. 差錯分析綜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02):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