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曉
摘 要: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恰當、正確地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小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有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fā),有利于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小學生獲得信息進行思考活動,有利于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多媒體;綜合應用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案例1]
如:《數(shù)數(shù)》一課中,設計色彩鮮艷的花朵,形象生動可愛的小動物等作為課件內容,以引起學生們的審美感,有時還用擬人化的手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在教學“比較”時,課件先呈現(xiàn)一片草地,綠草如茵?!靶∨笥眩銈円娺^草地嗎?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樣的?”接著,畫面上又出現(xiàn)母鴨和小鴨,“鴨媽媽也帶著它的孩子們來了?!薄按蠹以诓莸厣贤娴瞄_心嗎?”“開心!”……這樣,美麗的畫面和學生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 歡悅的笑容已經在孩子們的臉上綻開。于是轉入雞媽媽和鴨媽媽的對話。鴨媽媽對雞媽媽說:“我的小鴨比你的小雞多?!倍u媽媽卻對鴨媽媽說:“不對,我的小雞比你的小鴨多?!痹鯓又励唻寢尩暮⒆佣?,還是雞媽媽的孩子多呢?這就引發(fā)了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后,決定讓小雞和小鴨分別排隊,然后一個對一個,就把多少比出來了。這樣,學生饒有興趣地學會了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數(shù)量的多少,同時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
如:《時、分,24時記時》教學內容,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經驗,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難以道其“所以然”。教學中,我們運用多媒體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現(xiàn)生活實際。如學習24時記時法,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天時間內時針正好走了兩圈這一知識點。我們先攝取了學生的幾組生活畫面,掃描進電腦,并給每個畫面配有鐘面,能看到時針、分針在不停地轉動。教學時,熟悉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真切地體會到一天有24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兩圈。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zhèn)?,所以恰當?shù)丶右赃\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需借助多媒體,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教學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shù)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
[案例3]
采用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圖像演示,借助其豐富的媒體,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學生“建構”。如《線段、射線、直線》的教學,我們可以先在屏幕上顯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認直線和線段,然后,將線段向右邊似光線射出一樣地勻速延伸形成射線,使學生看后悟出射線是怎么形成的。多媒體課件,還能把復雜信息分解為簡單的連續(xù)信息,以利于學生對復雜信息的識別。
[案例4]
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演示,能突出實際操作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借助于觀察、比較逐步把握知識的實質,從而正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難以理解,他們難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數(shù)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我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把一個圓2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并閃爍顯示;再把一個圓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別進行割補,使學生直觀地看出等份的份數(shù)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推出圓的面積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案例5]
《加法的初步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加法的開始,讓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觸加法,用語言敘述很難表達準確、完整。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義于演示操作過程中,通過演示操作的條理化,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我將教材中的氣球圖制成化靜為動的活動場景,在屏幕上演示兩個氣球合在一起的全過程。通過老師的啟發(fā)提問,組織學生動手擺一擺圓片,從中體會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幾和幾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由于制作的cai鮮艷,動感強,畫面清晰,學生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案例6]
《千米的認識》課的教學難點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長,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抽象的,因此我結合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千米”,首先讓學生估計學校門口到黃碧街這一段路會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較長的。接著出示我們學校的操場圖,(課件演示)從沙坑到操場最前端有100米,思考并想象,幾個這樣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長的路上來回走一次是多少米?(200米)來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過(學校周圍熟悉的場景)調查錄象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從學校門口出發(fā)到哪里會有1000米?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能創(chuàng)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靠掛圖或板書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中,進一步地加強學生對于1千米的認識。
四、借助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還原于學生生活實際
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習不是簡單的使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案例7]
《認識時間》教學中,我運用課件中很多的情景圖,一幅上學的圖,在圖左邊有鐘表,上面是具體的時間;還有放學圖;星期天,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出去玩的時間,回家的時間,吃中午飯,看電視時間等,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學習的知識,準確的說出每件事情的時間,從而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學生在應用中學會了本節(jié)課的所有知識。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間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現(xiàn)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chuàng)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數(shù)學素質和信息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shù)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李蕓.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與多媒體的整合[J].名師在線,2019(10):86-87.
[2]林銀愛.多媒體在農村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9(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