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迅果
摘要:研究通過量表、問卷和數據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的一組關系。即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負向預測心理彈性和心理一致感;其中心理一致感發(fā)揮了中介作用。另外還發(fā)現了組間的性別差異,也即女孩更容易受到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心理彈性,心理一致感,性別差異
“嚴父慈母”是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弗洛姆《愛的藝術》也提到父親與母親的愛不同,母親給予孩子安全感,父親則要為孩子建立秩序感。而“虎媽貓爸”則是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家庭核心化的過程出現的新現象。因為母親對家庭和孩子的關注一貫比父親高,而母親的受教育水平近年來也普遍提高,所以出現了母親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父親反而比較“佛系”的現象。很多家長開始關心,這兩種教育模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到底會發(fā)生怎樣的影響,哪一種更有利呢?本文通過量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法,研究了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和孩子心理健康的兩個因素之間的關系,來為家長和教育者們提供一點參考。
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很多因素有關,在心理發(fā)展急劇變化的青春期,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在這些因素中,心理彈性是維護孩子抗壓能力調節(jié)能力的重要指標。而心理一致感是孩子心理穩(wěn)定性的重要標志。如果我們研究清楚心理彈性和心理一致感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認識清楚,哪種家庭教育模式對孩子更有利。
本研究隨機選取了一千多名初中生發(fā)放問卷: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心理彈性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差異按照三個維度分組,每個維度都分為父親高于母親組,父母相等組和母親高于父親組。統計每個維度三個分組的學生在心理彈性和心理一致感上的得分,發(fā)現組間差異明顯。
經過數據分析,得出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和心理彈性、心理一致感之間存在兩種關系:一種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負向預測心理彈性,另一種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通過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負向影響心理彈性。
簡單來說,就是父親和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差異越大,則孩子的心理彈性和心理一致感越差。如果父母教養(yǎng)方式比較一致,則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相較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大的孩子更好。
那么同樣是有差異,“嚴父慈母”還是“虎媽貓爸”的模式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呢?比較組間差異發(fā)現,父親表現的更拒絕,干涉更多,以及更溫暖的分組,都對心理彈性和心理一致感產生了更大的負面影響。也即無論是這兩種中的哪一種,產生負面影響的根本原因,都是父母之間關于教養(yǎng)方式的不一致,而不是父親更嚴厲或者母親更嚴厲。簡單來說就是,父母不一致,孩子心理不健康。這其中父親產生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也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父親缺位”現象敲響了警鐘。究其原因,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本身就是作為孩子生活環(huán)境中的沖突因素存在的,父母如果給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提供了一個不和諧的環(huán)境,那么塑造出來孩子的心理素質就會比較低。
如果我們繼續(xù)分析,加上孩子的性別因素這個角度考察的話,就會發(fā)現,各個分組間存在性別差異。女孩的心理健康程度受父母教養(yǎng)差異的影響更大。對于這種現象,有研究表明,女孩在壓力環(huán)境中更容易采用尋求關系幫助的策略。這是受到社會性別角色演化的影響,男性更容易追求自身的強大去打敗困難,女孩更容易追求和諧的關系以便在困境中尋求幫助。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兩個人——父親與母親,那更是女孩特別在意的關系了。所以如果父母親之間出現了沖突,對女孩的影響就會更大。
綜上所述,無論是“嚴父慈母”還是“虎媽貓爸”的模式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最好的家庭環(huán)境應該是父母和諧一致,父親也能承擔起自己在教育子女上應盡的責任。而由于女孩受父母教養(yǎng)差異的影響比男孩更大,所以在養(yǎng)育女孩兒中就需要父母之間更多的溝通、協調。“富養(yǎng)女兒”這種流行的說法有了新的解釋,如果想給女兒的一筆寶貴財富,那無疑就是父母的和諧一致。
時代在前進,社會結構在慢慢變化,家庭內的關系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也在不斷改變。但是有一點依舊沒有變,那就是父母是孩子的起點,在生命之初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深刻而且深遠的。在教育子女時,與其追尋什么是最好的模式,不如從自身出發(fā),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養(yǎng)育自己,努力協調與伴侶之間的關系,尋找最佳的溝通方式,在包括教養(yǎng)方式在內的生活各個層面都能達成和諧狀態(tài)。這不僅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塑造優(yōu)秀心理品質,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一個更加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The resilience framework.IN:Glantz M D&Johnson J L.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ion,NY:Kluwer Academic,1999.179-224
[2] 陳佩佩. 青少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一致感的關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A]. 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2014:4.
[3] 孟召敏. 青少年心理彈性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歸因風格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3.
[4] 丁志強. 性別角色對壓力行為反應的影響.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 201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