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娟
摘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提出的“八個統(tǒng)一”要求之一。堅持“八個統(tǒng)一”核心在于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要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主導與主體作用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才能彰顯課堂的生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需要依靠教師來主導落實,也需要學生這個主體來實踐。
關鍵詞: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和諧統(tǒng)一 善用法律
課堂教學旨在知行合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是辦好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體,上好課關鍵在教師。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素質提升功能需要通過教師主導的教學活動來彰顯;而學生則是學好道德與法治課的主體,學好道德與法治課的關鍵在學生,學生的學科價值建構、知識掌握、能力養(yǎng)成、素質提升,需要親身實踐來完成。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關鍵在于如何實現(xiàn)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和諧統(tǒng)一。本文以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一課為例,談談我校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精心主導,激活學生主體地位
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善于組織和引導是核心。我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塑造離不開一節(jié)流淌著生命與活力的課堂,有效課堂是學生思維活化、師生共鳴、生生碰撞的最好融合。因此,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精心主導,方能激活學生主體地位。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學生的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在不同的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可以引發(fā)學生探索性;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性。例如:在講述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一課的知識點“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預防犯罪”時,我創(chuàng)設了情景一:上午,小倩來到學校,見到校門口多 了兩位警察。聽老師講,學校某位同學因 沉迷網(wǎng)絡游戲急需用錢,多次勒索、搶劫 本校同學,警察過來了解情況。課堂上, 班主任組織了一次“遠離犯罪,做合格公 民”的主題班會活動,小倩和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情景二:下午,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小倩了解到一則新聞。2019 年 3 月 15 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 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會上強調:中國現(xiàn)在 有2.8億多農(nóng)民工,我們要善待農(nóng)民工,不僅要 給他們提供打工的機會,而且要保障他們應有的 所得?,F(xiàn)在不時發(fā)生農(nóng)民工欠薪的問題,我們要 立法規(guī),堅決打擊那些惡意欠薪的行為,確保農(nóng) 民工打工有機會,而且合法權益得到保障。這些情景貼近生活,貼近時政熱點,學生感興趣,自然特別投入。老師借勢加強訓練,注重審題能力和閱讀能力的訓練,提高審題、解題能力,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巧設教學問題,開啟學生的學習思維
思考才是真正的學習。在課堂上巧設教學問題,讓學生想說,能說,“心求通而未得,口預言而弗能”達到思考狀態(tài)。例如:在講述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一課,我在創(chuàng)設了情景一,情景二的基礎上巧設教學問題,設下問題(1)“結合情景一,從加強自我防范的角度,談談中學生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問題(2)農(nóng)民工欠薪的問題不時發(fā)生,請你運用所學知識為解決該問題出謀劃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充分思考、表述、交流,最后由我總結解題思路:第一、二問都屬于典型的怎么辦類型的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怎樣解決問題(怎么做)的能力,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會拓展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第一問需要緊扣“加強自我防范”的角度,考察學生對課本觀點 “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預防犯罪”的背誦理解,需要學生抓住主體“中學生” 結合情景一進行作答;第二問需要解決“農(nóng)民工欠薪的問題”即維護合法權益問題,問題設問方向是“運用所學知識出謀劃策”,側重于考察學生的拓展思維,需要學生結合國家、企業(yè)、農(nóng)民工三個主體進行作答。從而開啟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聽后腦袋瓜豁然開朗,思維一下子就開啟了。
3.活用教學方法,帶動學生的學習參與
課堂教學方法有好多,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作為教師要懂得因材施教,才能更高效地帶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通過積極儲備法律知識,做到梳理提煉教材,找尋普法切入點,密切聯(lián)系生活,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培養(yǎng)學生用法治眼光審視社會,用法治理念解讀并評述時事。例如在圖書館、法制宣傳欄、報刊亭、班級黑板報、特色文化長廊等處設置法治教育內容;積極聯(lián)系相關法律部門,邀請公檢法機關的專業(yè)人員到校開展法治課堂;安排初中生參加各式各樣的法治教育教學活動,觀看法治影片、參觀并體驗模擬法庭、角色扮演、法律知識演講、法律小論文評比、分析法治案例、課前“5分鐘法治新聞評述”等活動。通過積極打造校園法治文化教學環(huán)境,切實落實課堂教學的知行合一。例如:在講述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一課時,鑒于之前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我在所教班級實行不同的教法,有的班進行小組比拼;有的班進行角色扮演;有的班是視聽播放;有的班是自由辯論;有的班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方法不一,學情不一,根據(jù)不同班級特點,我作了靈活調整,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甚好。
二、放心主體,彰顯學生個性魅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正如古希臘散文家普羅塔戈所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學生的求知欲需要被點燃,學生的自主意識需要被喚醒,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彰顯,學生的個性魅力才能綻放。
1.把時間交給學生,展現(xiàn)學生風采
課堂是學生展現(xiàn)的主陣地。把課堂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學生能做的事情讓學生自己去做,通過這樣,學生多動腦、動手和動口,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老師只要以飽滿的熱情、濃濃的愛意、真誠的微笑,與學生進行平等、民主的對話,學生的風采盡顯。例如:在構建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一課的知識脈絡時,我采用問題或者關鍵詞的方式引導他們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自主構建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點的內在邏輯關系,發(fā)現(xiàn)與相關知識點的聯(lián)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相信親自動手做的事情比起聽老師泛泛而講記憶會更深刻。我把充分的時間留給學生,經(jīng)過個人構建、小組整合,全班典型展示,最后老師總結并投影結構圖或思維導圖(如下圖所示):
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把書本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挖掘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大大地提高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把嘗試交給學生,鍛煉學生學習能力
嘗試是最好的實踐體驗。我深信,只有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才有針對性、指導性,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嘗試做題嘗試講題可以有效反應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也為下一步教學提供教學指導,做詳細的正確的教學計劃。在課堂上,讓學生真刀真槍地進行課堂訓練,給足思考的時間,組織答案的時間,發(fā)表觀點的時間,然后教師再提供答案,提供評分標準,幫助學生學會審題和組織答案,最后再通過“盤點提升,探究規(guī)律”幫助學生了解題型及作答技巧,整個過程體現(xiàn)的是一種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除了讓學生真練,教師還應該靈活運用多種訓練方式,可以教師提供材料,學生寫觀點,也可反過來交給學生觀點,讓他們提供材料。無論是從考點出發(fā)列舉生活中現(xiàn)象,還是從現(xiàn)象出發(fā),讓學生列舉考點,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嘗試。
3.把自信交給學生,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自信是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在放手學生充分鍛煉的基礎上,教師要謹記堅持“兵教兵”優(yōu)先原則,只教學生錯了的,不會的。學生會的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實時點評、表揚、鼓勵,學生的信心油然而生。例如:在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一課進行以上情景試題訓練時,對答題高分的學生列為學習榜樣,表揚他們能夠懂得關注社會現(xiàn)實生活,通過“中學生認識并預防違法犯罪”和關注國家大事“嚴打惡意欠薪問題”,提高了在關注生活、認識社會的真實情境中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標桿效應大大地帶動了榜樣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更加熱愛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生錯了的或不會的,教師要特別要注意的是及時調整學生心理狀態(tài),例如:有些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背背背,能背下來固然是好,但很多同學即便背下來也不知道如何去答題。所以慢慢地有些同學就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嚴重地甚至放棄了本學科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課堂教學中通過講練結合、真題演練、變式訓練、中考預測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學會單一知識點考試、綜合知識考試答題思路和答案組織方法,通過不斷提高成績培養(yǎng)學科考試自信,從而提升了學生學科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彰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生命力需要依靠教師來主導落實,也需要學生這個主體來實踐。我將努力打造優(yōu)質課堂,實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樂趣,進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全面提升學科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小瑩.“基礎”課教學中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融合探析[1].馬克思主義學刊.2016(03)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