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桂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古詩詞語言凝練,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藝術性,我們在鑒賞時需要反復推敲和琢磨,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古詩詞鑒賞需要品其意、悟其情,深度品味詩歌中蘊含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品格,這是新時期語文詩歌教學的新方向。夔州是歷史名城,民間也有把它稱之為“詩城”的說法,有很多大詩人留下了歌詠夔州的古詩詞。本文主要是搜集了和夔州相關的古詩詞,分析了帶領小學生鑒賞夔州詩詞的策略,提升小學生對夔州詩詞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夔州詩詞 鑒賞教學 藝術特色
古詩詞是我國獨有的文學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是蘊含了無限的遐想和意味,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小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思維尚處在發(fā)育階段,凝練的古詩詞對于他們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執(zhí)著于讓學生背誦大量古詩詞,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學生機械性背誦古詩詞以后,不理解詩句的意思,鑒賞的層次比較表面化。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夔州古詩詞時,要帶領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進行背誦,了解夔州詩詞特色文化;教師要綜合運用繪畫、音樂等資源,深化夔州詩詞的文化意境;舉辦夔州詩詞誦讀活動,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古詩詞的學習熱情,品味夔州古詩詞的文化底蘊。
一、細化夔州詩詞鑒賞步驟,激發(fā)學生對夔州詩詞的學習興趣
夔州地理位置險要,是整個川東地區(qū)重要的交通、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三峽就位于夔州境內?!霸娤伞崩畎住蹏娙岁懹蔚榷荚谫缰萘粝铝撕芏嗄捴巳丝诘脑娖?。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鑒賞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可以結合三峽秀美的景色進行鑒賞,李白在詩中寫道白帝城籠罩在彩云之間,順著三峽而下一日就可以返回,乘船順流而下,兩岸崇山峻嶺,感覺到心情舒暢了很多。教師可以播放白帝城、三峽的美麗景色,讓學生結合秀美的自然風光來理解這首古詩詞的意境,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每一句詩的意境上,逐字逐句地翻譯每一句詩,讓學生體會古詩詞含蓄雋永的意味,利用古詩詞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夔州詩詞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推敲,對于文章中的用詞亮點進行解析,例如李白在詩詞中運用了“間”“萬重”等詞語點出了三峽山水的特點,早上云霧繚繞,像穿梭在彩云之間,兩岸高山層巒疊嶂,連綿不絕,指導學生結合重點詞語進行賞析,加深對古詩詞意境的了解。
二、開展跨學科教學,提升夔州詩詞鑒賞教學有效性
古詩詞具有其獨特的內在韻律,古人經常為古詩詞搭配音樂進行吟唱,這也是鑒賞古詩詞的一種形式。愛唱愛跳是小學生的天性,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跨學科教學,例如利用音樂、美術開展古詩詞鑒賞教學,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營造出有意境的視聽盛宴,讓學生沉浸在古詩詞鑒賞情境中。例如在鑒賞《白帝》這首詩時,教師可以搜索這首古詩的動畫展示視頻,采取詩配樂的方式來開展鑒賞教學,引導學生像看電影一樣來學習古詩詞,強調學生自主閱讀、分析意識的培養(yǎng)。杜甫晚年定居夔州,以夔州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古詩詞,對夔州自然風光進行了歌頌,也抒發(fā)了對國家興亡的擔憂。這首古詩詞借鑒了夔州特有的竹枝歌,用詞看似口語化,卻抓住了白帝城云出城門、雨在城下的特點,襯托出白帝城高而深的特點,文中對仗工整,例如以“高江”對“急峽”,以“古木”對“蒼藤”,以“雷霆”對“日月”。教師可以播放白帝城的介紹片段,也可以結合竹枝歌把這首古詩詞改編為歌曲進行學唱,幫助學生快速背誦這首古詩詞,提升鑒賞教學的有效性。
三、開展夔州詩詞誦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鑒賞品味
很多夔州詩詞和當?shù)氐闹裰Ω瓒加兄o密的聯(lián)系。劉禹錫在被貶夔州期間,受到夔州民歌竹枝歌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新《竹枝詞》,描繪了當?shù)氐纳剿L俗?!八鳠o限似儂愁”是利用白描手法,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民歌的氣息。《竹枝詞》運用比興的手法生動傳神刻畫了夔州的自然風光,教師首先向學生深度解讀這首詩歌,再進行誦讀。初春桃花盛開遠遠望去山坡上是紅艷艷的,放眼望去湍急的江流拍打著兩岸的懸崖峭壁,后兩句卻轉入到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桃花雖好卻韶華易逝,女子的愁緒就像是奔騰不息的江水。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誦讀這些詩歌,掌握夔州詩詞的韻律,品讀出不一樣的文化品位,提升學生的鑒賞品位。
結語
總之,夔州詩詞可以說是我國古詩詞中一顆璀璨明珠,小學語文教師要挖掘夔州古詩詞的魅力,品味其獨特的文化韻味、文化意境、韻律等,讓學生愛上夔州詩詞,提升小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果.奉節(jié):處處有詩意,處處有詩人[J].重慶與世界,2018(15):94-97.
[2]易曉艷.杜詩的“夔州時期”與巴蜀山河——評《“狂夫”杜甫》[J].傳媒論壇,2018,1(15):157-159.
作者單位:重慶市奉節(jié)縣詩城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