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玉玲
摘 要:建構理論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多數表現為對學生自主能力提升的范疇,而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當中對于建構理論的應用正是如此,小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導和教師的循循善誘,所以根據建構理論架設合理的課程內容還有教學模式是教師提升自身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成果的關鍵,在自主學習問題上,小學數學課程應該有效運用建構理論,加強學生學習效果,增強其學習自主性。
關鍵詞:建構理論;小學數學;自主學習
引言
建構理論本身屬于認知學習理論中的重點,當前我國教學領域的持續(xù)改革正需要這一類型的認知理論學習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理論本身與數學課程的關聯(lián)性也相對較高,對于構建素質教育的正規(guī)體系具有極大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同時其長期性的效果對于學生日后的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也具有較高的效果,從社會文化層面來說也能夠形成良好的熏陶效果,幫助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還有社會交往中積累經驗。
一、建構理論的概念與其和數學課程的關聯(lián)
在學習方法理論當中,建構理論本身認為知識的性質有別于主觀與客觀類型,而是在外界環(huán)境的交互與個體的交流之間逐漸建構成型的內容,知識本身需要教育者進行傳遞和講解,但是其學習過程并非單純的灌輸,而是通過有效的講解形成對應的情境和環(huán)境效果,讓學習者能夠從中獲得知識內容的理解,也即情景框架才是在這一過程中真正重要的問題,教師本身所給出的是一種認知互動的情境,學生通過這種情景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夠獲得知識的提升,這對于小學數學而言也是尤為重要的課程內容。
例如第一學段學生在使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教材當中就能夠作為很好的例證,在數字認知過程中,教師的教導僅產生了引導效果,學生實際上通過生活以及學前教育已經對于數字產生了一定的概念,對于從0-10的數字認知甚至更大的數學概念,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教師所進行的是將其數學化理論化的教育過程,在通過問答、記憶等過程之后,學生實際上是通過課堂這種學習氛圍環(huán)境加深了專業(yè)化的記憶效果。
小學數學當中這一狀況尤為明顯,學生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將自己所了解的概念理論華,從而將其建構成為自己可隨意調用的知識內容,不過在后續(xù)的知識學習中,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也需要設計一定的深入概念,這時就需要教育者對于課程設計的理解更進一步,選擇更為恰當的方法為學生進行引導教學,保證其對于數學知識的記憶和應用效果達到課標需求。
二、建構模式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方式
數學課程的教育與建構模式之間的關聯(lián)體現在實踐過程中,教學理論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模式才能夠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該與學生有所溝通,尤其是對于預習過程中感覺不甚明白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講出來進行分享,從而教師也能夠了解到對應問題在班集體當中屬于什么級別的難度。通過這種基礎的溝通構建起有效的課堂交流效果,也是建構模式的一種有效應用方法,同時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在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更加專注投入地給出對應意見[1]。
另外在操作過程中我們仍舊以西南師范大學的小學學段教材為例,對于時間和速度的概念,教師在引入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比兩者產生的情境,根據給定條件能夠發(fā)現,要看出時間和速度的數字范疇,需要以路程、長度等單位作為計量方法,同時時間和速度的相乘結果,就構成了長度這一單位,三者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運算方式,實際上也是我們在生活中進行運動或者作業(yè)時的動作關系,因此教師可以以生活內容為例,例如讓同學在操場上進行跑步練習,選取一位同學進行計時,在規(guī)定的長度內到達終點即為結束,這樣一來有了固定的長度和時間計算,對于速度的求取就有了明確的公式,教師所構建的跑步實際環(huán)境也能夠成為建構模式應用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能夠從中完整記憶時間、速度、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日后應用當中以此為例,進行更進一步的計算。
三、數學課程自主學習和建構模式的關聯(lián)實踐
對與數學課程的學習,一方面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講解,但同時課下的預習以及復習同樣構成了重要的學習部分,學生以往通過單純的課堂記憶所能夠完成的學習沉淀效果僅能夠達到正常要求的一半左右,即便通過建構理論的應用來進行提升,但最終的記憶效果仍舊會有所缺失,這就表明了學生在課外進行的自我學習內容也具有極重要的比重,因此在自學過程中使用建構理論方式進行滲透能夠著實提升學生的自學效果。
在西南師范大學小學學段的數學教材中,課外活動以及自主學習能夠根據教材中的課后題目進行布置,教室可以參考其中的活動內容,選擇和章節(jié)課程相近的內容進行活動操作,例如布置家庭作業(yè)的方式就屬于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方式,例如教材中提出的對于認識物體形狀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家后尋找不同形狀的物體,給定一定的形狀數量,例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概念都可以成為預留題目,學生在課下自我尋找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完成了對概念的自我認知過程,同時根據形狀特點總結概念特性,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記憶對應圖形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這種情境建構理論的應用也是小學數學教師所必須掌握的能力,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效用極高[2]。
四、結束語
自主學習本身是學生在學齡階段必然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同時這對于個人品行的養(yǎng)成以及素質提升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建構理論將自主學習的良好傳統(tǒng)教授給學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課程設計水平,并且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一旦成功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升將有極大的促進性,從實踐教學領域來說,建構理論的確為數學教學提出了一條可行的實踐道路,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具有了更強的互動性,也提升了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趣味興趣。
參考文獻
[1]谷有芬.構建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方法研究[J].新課程,2018(7):13-13.
[2]戚花麗.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建構[J].情感讀本,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