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妙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研究涉及網絡信息方面的立法現狀,探討分析我國網絡信息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網絡信息立法的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網絡信息 立法 制度化
互聯網是當下信息傳播最重要的平臺,具有傳播速度快、隱蔽性強、范圍廣等特點,它重新構建了信息傳播方式,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傳播的載體和工具,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信息內容傾向于用最先進的傳播技術作為傳播載體,公民通過網絡傳播行使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等社會權利。2018年4月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不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治網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網絡強國戰(zhàn)略思想?!钡窃诰W絡化時代信息自由帶來的生產與生活便利的同時,網絡信息傳播產生的新問題層出不窮,現階段我國出臺的涉及網絡信息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尚不完整,重點不夠突出,內容沒有及時更新,與現有法律法規(guī)尚有不兼容的地方,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網絡空間,完善網絡信息立法,對互聯網信息傳播進行有效的治理,實現網絡空間的“規(guī)則之治”和“良善之治”,才能真正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一、我國網絡信息的立法現狀
在網絡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并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絡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對網絡信息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才能確立法律調整對象,也是立法主體選擇的要求。從現階段我國立法的狀況看,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管主要局限在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傳播問題。國務院下發(f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guī)定:“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限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是公眾可以在某個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苦相制品的權利。以此為出發(fā)點,我國網絡信息立法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民法通則》《知識產權法》《網絡安全法》等少數法律的部分條文以外,大多數存在于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之中,例如《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規(guī)制。
我國以《網絡安全法》為核心,《信息網絡傳播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司法解釋配套形成基本的網絡治理法律體系,形成一個基礎的網絡信息法律體系。通過對比我國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可以發(fā)現對網絡信息的立法監(jiān)管分布在多個方面,主要是對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等的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集中在互聯網信息管理、網絡安全、網絡信息禁止轉載內容、網絡服務者的義務和責任等方面。從中也不難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研究成果集中在網絡信息安全、刑事網絡犯罪、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不同的法律法規(guī)對法律責任及懲處的方式及力度也不同,對于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傳播法制建設研究還不夠深入具體,缺乏從信息傳播視角的深度分析,不能有效解決網絡信息傳播新問題,對國外先進理論成果的借鑒還有待加強。推動網絡信息立法的進程,對完善我國在網絡空間的規(guī)范治理體系具有基礎意義。
二、當前我國網絡信息保護存在的問題
網絡成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監(jiān)管下網絡侵權、網絡詐騙、網絡淫穢、隱私信息交易等違法犯罪活動時有發(fā)生。網絡在技術上有很大的脆弱性,通過法律的強制性和規(guī)范性才能有效保障網絡信息傳播的純凈性。通過制定網絡信息方面的法律,對機構設置、生產傳播、經營服務及權利義務統一規(guī)定進行宏觀調控,保障網絡信息有效交流和用戶的權益得以實現,強化網絡管理和維護網絡秩序。
(一)網絡信息的侵權行為亟待規(guī)范
網上信息會通過網站、微博、微信、論壇貼吧、彈窗、廣告、直播等進入公眾視野,海量的信息讓受眾難辨真假,網絡欺詐、垃圾信息、個人數據盜用、網絡非法交易等各種形式侵擾著網絡空間和人們的生活。網絡道德缺失,網民普遍缺乏自律,把一些子虛烏有的內容上傳網絡,導致個人信息侵權問題等產生。例如“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行為嚴重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等等。同時網絡內容服務商沒有積極主動承擔審查編輯網絡內容的責任,增加了網絡信息傳播侵權的風險。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法制意識,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肆意傳播他人信息,用“網絡審判”等方式挑戰(zhàn)法治權威,造成網絡信息侵權泛濫。
(二)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信息調整的范圍狹窄
網絡信息立法呈現出碎片化特點,主要是從某個方面或者幾個方面進行規(guī)定,對涉及網絡傳播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數量可觀,基本上歸屬行政法范疇,立法缺位且法律效力位階較低,大部分的法律位階集中在部門規(guī)章層面。主要調整的是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關系,對權利和義務關系調整不夠,諸如對自媒體等信息網絡傳播侵權行為的規(guī)范較少,法律實際效力發(fā)揮不到位。例如:部門法中涉及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民法領域中,主要探討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和信息流轉問題、侵權法中網絡信息侵權問題和知識產權法的版權保護問題。刑法領域中,對國家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法律問題進行研究;行政法領域中,已經成熟的《電信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guī)相對適應現階段的發(fā)展,但是缺少網絡信息法律與之進行配套,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適用難的問題,侵權行為復雜多樣,造成的損害后果嚴重。
(三)網絡信息的監(jiān)管不到位,懲治力度小
我國網絡信息監(jiān)管涉及的部門較多,在現存體制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商務部、工商管理部門、公安部等職能部門均有監(jiān)管網絡的職能與權限,分別在內容監(jiān)管、介質管制、網絡服務商、電子商務等方面?zhèn)戎攸c不同。此外,宣傳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等均對網絡信息傳播的不同方面進行監(jiān)管,總體上存在多頭監(jiān)管、交叉監(jiān)管、存在分散性特點,容易產生執(zhí)法力度不大,立法牽頭部門不明確,權利和義務很難區(qū)分等問題。在網絡平臺中,國家機關的監(jiān)管,還有一類機構不可小覷,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yè),這些企業(yè)通過代碼構建了網絡空間的基本架構和規(guī)則,擁有較為強大的網絡支配力,在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在網絡信息監(jiān)管上不能有效得以實現,道德約束在網絡社會被邊緣化,缺少道德輿論的監(jiān)督,對在網絡上散布謠言等信息的行為懲治難度較大。例如個人信息侵權行為受到民法的保護,但是在侵犯他人權利不嚴重及對社會影響不大的情況下,通過民事處罰相對承擔刑事責任而言較弱,缺乏相應的賠償制度和處罰措施,事后救濟的效果不大,導致“人肉搜索”等網絡侵權行為屢禁不止。
三、對我國網絡信息保護的立法建議
(一)確立我國網絡信息的立法模式
國外網絡發(fā)展較為成熟,信息立法起步較早,美國在很早就出臺對網絡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行政規(guī)章,提供了可借鑒的立法經驗。美國對網絡安全的關注度是最高的,清晰界定網絡安全的內涵和覆蓋范圍、明確網絡安全立法要保護的對象、將特定類型的網絡違法行為提升到刑事制裁的高度、加大授予政府的行政分支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執(zhí)法權、以信息技術手段促進網絡安全法律問題的解決、加強關鍵性基礎設施的立法保護、加大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以消除信息壁壘是美國在網絡安全法律規(guī)制方面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在網絡信息保護上美國采用的行業(yè)自律模式是通過網絡服務商和行業(yè)協會共同監(jiān)督規(guī)范相關行為,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我國網絡信息傳播變化與網絡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技術革新速度加快,制定的法規(guī)缺乏前瞻性,單獨依靠立法模式或者行業(yè)監(jiān)管模式都是難以實現的。可以采取以立法模式為主,結合行業(yè)自律組織對法律制度加以完善。
(二)構建中國特色網絡信息立法體系
在一部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中難以涵蓋全部內容和適應新發(fā)生的問題,盡量涵蓋大部分部門法領域是網絡信息立法發(fā)展的時代要求,但是專門性法律缺失使我們面臨諸多問題。現階段我國出臺關于網絡立法有2000年通過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4年通過的《電子簽名法》、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2年頒發(fā)的《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2017年實施《網絡安全法》及2019年實施的《電子商務法》等,但是針對網絡信息治理的立法沒有較高階層的法律規(guī)定,例如對網絡個人信息保護尚未有專門法,零散分布在其他法律法規(guī)中。將網絡信息立法發(fā)展成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體系,需要充分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從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角度出發(fā),使網絡信息立法符合憲法精神。
(三)創(chuàng)設獨立權威的第三方監(jiān)督機構
我國網絡信息立法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做法,創(chuàng)設適合我國國情的獨立權威的第三方監(jiān)督機構,不受到政府機關或者商業(yè)機構的限制,在網絡侵權行為發(fā)生時,可以依據法律獨立作出行政處罰行為。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隨著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一些網絡平臺及手機APP掌握大量的數字化信息,網絡信息傳播存在“把關人”缺失狀態(tài),我國在實行網絡實名制上進行事前監(jiān)管,尤其針對擁有頂級流量的微博“大V”等自媒體人轉載信息行為,但在網絡信息傳播事中及事后的治理效果不明顯。第三方機構可以獨立裁定或者協助法院裁定,更能適應網絡新問題在法律缺乏具體條款規(guī)定的情況下,通過第三方監(jiān)督機構可以公開透明實施監(jiān)督措施,解決相應的問題。反過來,對第三方監(jiān)督機構的權利行使,可以借鑒歐盟經驗。歐盟規(guī)定只有在咨詢監(jiān)督意見后,第三方機構才能制定行政措施或者規(guī)定和個人信息處理的權利義務,這樣使第三方機構受到監(jiān)督,使其權利不被濫用。
四、結語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網絡空間治理的價值目標,新時代網絡信息治理立法不僅應當是形式上的法律之治,更應該是實質上的良法之治。我國現有對網絡信息立法存在分散化和原則化,缺乏統一的網絡信息法對具體問題進行規(guī)定,對網絡信息的內涵界定,對網絡信息的主體權利、法律責任等基本問題進行探討,在探尋信息時代法治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還應注重結合信息技術發(fā)展,在現有的網絡信息保護立法上進行再總結,并選擇合適的立法模式,推動網絡法律體系更加完善。從法律法規(guī)和實踐經驗中更好促進網絡信息立法的完善。
參考文獻:
[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912/c40531-30287646.html.
[2]https://baike.so.com/doc/6618479-6832274.html.
[3]陳應權.數據時代的網絡信息處理技術探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3(5).
[4]張杉杉.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立法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
[5]戚魯江.美國國會網絡安全立法探析[J].全國人大,2013(6).
[6]杜晟,鄭志.我國網絡信息立法的幾個著力點 [J].法治觀點,2016(8).
[7]趙藝聰,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創(chuàng)設與完善研究[J].法制博覽,2019(04).
[8]王飛,劉海貴.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信息治理立法歷程解析及新思路探究[J].新聞傳播,2018(09).
(作者系貴州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