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恩英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要準備一堂精彩、生動而又容易被學生接受的課程實屬不易。當前,許多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以傳授為主,老師講、學生聽,采取填鴨式的方法。但該方法與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違背,學生不能自主去探尋數學樂趣,而是被動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學習體驗,進而能夠激發(fā)深入學習的欲望。本文研究的探究式教學策略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習情境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創(chuàng)設探究式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主要指在學習獲知過程中通過想象,手工,口述,圖形等手段使獲知達到高效,通常這種情景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小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不受拘束的創(chuàng)新思維,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日常教學中不妨,加以引導,通過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其中,并通過教師的鼓勵啟發(fā),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
在四年級教學“觀察物體”時,安排學生在課前準備好5個相同大小的正方體。在授課時,讓學生親自在講臺上把這5個正方體分別擺出不同的形狀,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擺放,觀察,并交流。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5個正方體進行反復演示,得到圖形。同時,學生也可自己拼擺圖形,并將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繪制出來,供其他學生思考。
這種做法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系,將具體的事物進行數學思維的抽象,找到數學規(guī)律和內在聯系。正方體實物的準備和演示是為了方便在思維上進行抽象提升,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有形是為無形。
探究式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建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在創(chuàng)建的學習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想象充分進行圖形的擺放思考。通過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建,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讓學生動腦思考,多讓學生動口表達。只有參與到其中,學生才能主動存儲和提取信息,這些信息對大腦形成刺激,促進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二、提升學生自主參與性
教學工作的比較高的境界是“教為不教,學為創(chuàng)造”。如何使學生的學習能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困擾當前探究式教學的難點。而要解決這一難點,學生的自主參與性的提升顯得尤為必要。自主參與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進行激勵,通過激勵和表揚的方式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創(chuàng)建讓學生在面對難題時能憑此勇于探索,敢于挑戰(zhàn),進而實現“舉一反三”的目的,進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
在教學“乘法分配律的反用”這課時,學生在掌握了“21×45+79×75”這種類型基礎上,教師又寫出了如“16×45+26×45+58×45”、“45+99×45”、“45×48+45×82-30×45”等類型的深化習題,學生通過之前積累的解題經驗,通過觀察,發(fā)現和之前教過的“a×c+b×c”類型有點相同,但細細看來,又有差別,感覺到無處下手。此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敢于嘗試,大膽下手。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自信心得到提升,發(fā)現該提醒是乘法分配律的反用。這些題目都是反用這一類型的變式題。
借助教師的激勵以及學生自我的主動參與,學生自己尋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并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勝利的喜悅,進而樹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自信心,自主參與性的提升,可大大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教師只需要發(fā)揮領路人的作用就可以了。
三、注重教學效果反饋
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要注重效果的反饋,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參與的活躍度和注意力情況決定是否需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
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探究式教學是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學生信息的反饋和其他教師的建議梳理對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非常有利。探究式教學策略的修訂和改進,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比較、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評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特征?;跀祵W問題的探究教學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掌握歸納思維的方式和特點,學會從復雜的數學現象中發(fā)現一般規(guī)律,初步嘗試數學研究的過程,通過探究性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親身經歷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真實過程,體驗創(chuàng)造激情。
由于探究式教學方式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其策略的實施因課程、因學生而異,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品質。
窗體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