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就是幫助學生建立對漢字音、形、義之間聯(lián)系的認識。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常用的識字方法有:游戲識字、歌謠識字、隨文識字、由字到詞到句、拆字換字、猜謎識字等,這些識字方法主要通過帶領學生或讀或寫,用不同的重復識讀。學生雖然也能夠記住,但效率不佳。選擇恰當的識字方法,讓每一個漢字可以被學生輕松認讀,是老師們的追求。因此,在認真分析“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和探討識字教學方法,認識到字源識字方法靈活,趣味性強,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字源識字,通俗的說:就是帶領學生觀察漢字最初的模樣,分析漢字的筆畫演變,結合低年級學生對圖形的敏感,實現(xiàn)形象識記漢字的目標。
把握歷史脈絡,探尋識字方法
運用字源識字方法可以追溯到周代,當時人們多用“六書條例”(即后世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教讀識字。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成為主要的識字蒙學課本。清代王筠積極倡導字源識字,《文字蒙求》是他專為蒙童編寫的字源識字課本。學者章太炎精于文字訓詁之學,力主利用《說文》知識以助識字。20世紀50年代初期,傅東華先生潛心于文字學研究,也倡導借助字源幫助幼童識字,編有識字課本《字源》一書。
比如,觀察“黃”字的甲骨文字形
,表示一個人大著肚子。金文的 ?和小篆的 ?,將腹脹如鼓的病人因疼痛張大嘴巴形象的圖像化。用字源識字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字形演變的過程中,感知“黃”字因病面色如黃的形象變化和筆畫的出處及演變。
發(fā)現(xiàn)學習規(guī)律,運用字源識字
現(xiàn)代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思維發(fā)展在嬰幼兒時期的順序為:先右半腦的形象思維,再語言學習,最后才出現(xiàn)左半腦的抽象思維。因此,依托于圖形及線條等具體形象的字源識字方法,更容易被低年級學生接受。有科學研究證明:孩子最初的識字,眼中看到的文字沒有筆畫和結構,而是在大腦中把文字當作一幅圖畫,以形象的方法來記住這種圖案。當大腦接收到的圖案連成一片,持續(xù)刺激下,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記憶狀態(tài),并且由量變發(fā)生質變。
比如,“子”這個象形字,因為筆畫簡單,老師們多用筆畫(“フ”“亅”和“一”)的組成帶領學生識讀。學生們雖然知道了怎樣書寫“子”,也能夠記住,卻并不明白“子”字筆畫的來歷。選擇字源識字方法:學生在觀看圖形文字的小孩形象 ?、甲骨文的線條圖形 ?和隸書的“ ?”,可以發(fā)現(xiàn)“子”字原來是“襁褓嬰兒”,筆畫為什么這么寫。認識了“子”這個字根,再學習“孝、教、學”等字的時候,會知道孩子攙扶老人的樣子為“孝”,手執(zhí)教鞭教給孩子知識為“教”,在房子里教孩子學知識為“學”。當學生的學習因為知其所以然,才會學得輕松,學得有趣。
及時歸納總結,推廣字源識字
借助字源幫助識字時,可以讓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古老的文字可能是什么?和什么事物有關系?再看一看字源演變的過程,猜一猜這個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字形、字義和字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了解每一個漢字背后的故事,知道每一個漢字創(chuàng)造的過程。最后,再試著畫一畫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的漢字,這樣的創(chuàng)新識字讓學生因會學而樂學。
比如“美”,老師們多用拆字法解讀為“羊大為美”。用字源識字的上述方法,能夠看到“美”字最早的圖形文字 ?到甲骨文 ?都是一個頭戴羽飾的人的形象。這樣的解讀,也能印證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古老民族在慶祝豐收或敬祖敬神的活動中,會帶上面具、美麗的尾羽,載歌載舞,并以此為美。漢字經過千年的傳承,會發(fā)生一些訛變:小篆的 ?就發(fā)生訛變,寫成“上‘羊’下‘大’”,漢代的《說文解字》解讀的味道鮮美,就是依據小篆字形演變而來。這個“美”字需要經過專業(yè)、準確的解讀,才能給學生傳達準確的認知。從學生主體來說,識字階段趣味化和形象化可以有效提高識字的準確及有效率。
同時,將查找資料的字源網站、字源方面的專業(yè)書籍推薦給老師。將字源識字資料如何選擇,如何提高運用字源識字趣味化,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方法介紹。在實驗進程中,大家分工合作中共同研究,確定字源識字方法研究需要的五個方面:讀音、造字方法、字形演變和字源演變,后加基礎常識的了解。
借助字源識字,趣味助力閱讀
“多識字,早閱讀?!笔切W語文教科書主編之一崔巒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對于一個初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多識字的孩子將更早進入閱讀的大門。字源識字,讓每個孩子在不斷識字的過程中,了解每個漢字從圖形到6線條,再到筆畫的演變,這樣的識字方法也符合孩子由具象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而且,通過字源識字有一定基礎的孩子,在閱讀中即使有不認識的字,也可以根據漢字的音形意大致理解其表達的含義,讓學生在學會閱讀的同時學會方法,用閱讀服務未來。
評判一種識字方法的優(yōu)劣,需要用一定的數據說話,以二年級(上冊)的一組數據:最初的48個生字,一節(jié)課不能輕松完成,選擇適合的識字方法,到后來的69個生字,80%以上學生能輕松完成。從數字變化的趨勢來看,學生識字能力的確是在逐步提高。適合的識字方法,再結合主題閱讀和其他不同的識字方法,實現(xiàn)了低年級識字量的突破。
(作者單位:運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