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堅
摘 要:為了研究核心力量訓練對青少年短跑成績的影響因素,本文以泉州五中20名學生的核心力量訓練為研究對象,采用實驗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來探討其對短跑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核心力量;短跑;核心穩(wěn)定性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泉州五中20名學生的核心力量訓練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均有一定的訓練經驗,將實驗對象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人。
(二)研究方法
(1)對比實驗法
本研究隨機將20名實驗對象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采用核心力量訓練的方法開展訓練,對照組則采用傳統(tǒng)的力量訓練的方法開展訓練。
(2)數理統(tǒng)計法
借助Excel對測試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
二、實驗方法與指標
運動員的速度素質指標主要有三個,即:30米加速跑、60米加速跑以及100米計時跑。本實驗采取60米和100米的測試成績。
運動員的平衡能力指標:單腿站立平衡能力測試
運動員髖部柔韌性測試:對40米—50米間步幅的測試。
實驗組訓練方案如下:
1-3周:腹橋(60秒)、單腿腹橋(60秒)、臥撐臂平伸挺髖(60秒)、仰臥臂撐挺髖提腿(30個)、側臥臂撐挺髖提腿(30個)、側臥香蕉姿勢兩頭起(30個
3-6周:懸吊中單肘支撐(60秒)、單肘支撐側挺髖(30個)、瑞士球上單腿撐球擺動(30個)、左右旋轉挺髖拉球(30次)仰臥拉球挺髖(30次)
6-9周:仰臥瑞士球舉腿(30次)、雙膝跪地固定,雙手抓滑輪前后運動(20次)、雙手著地固定,雙腳
踩滑板屈伸(30次)。
9-12周:坐平衡球上斜拉(30次),單膝跪地弓步斜拉(30次)站立平衡板杠鈴提拉(20次)
三、結果與分析
(一)核心力量訓練對60米和100米成績的影響分析
12周訓練后,兩組運動員的60米和100米的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實驗組的60米成績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提升百分比最高的為5.9%,最低為2.1%,平均提升率為3.1%,百米成績的提升百分比就相對較少,其中提升幅度最高為4.4%,最低為1.5%,平均提升率為2.63%。
從數據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都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且實驗前后組間對比均呈現顯著差異,說明兩組訓練成績都去得了良好的效果;實驗后兩訓練組組間對比呈顯著性差異,且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60米和100米成績增長幅度分別大了3.1和2.6個百分點,60米計時跑成績提高的幅度比100米要大。
(二)核心力量訓練對步幅的影響分析
實驗組運動員通過12周的核心力量訓練提出:一、通過積極的擺腿送髖,帶動身體重心的前移,使身體重心的移動幅度加大。二、通過積極的擺腿送髖,使得擺動腿的擺動幅度加大,使擺動腿的用力方向向上向前,增大步幅。
通過實驗數據顯示,實驗組中運動員步幅增加最高為0.13m,增幅最高為8.4%,平均增加率為6.0%,步幅增加長度平均為0.098m,而對照組運動員步幅增最高為0.08m,增幅最高為5.0%,平均增高率為3.4%,步幅增加長度平均為0.057m.通過實驗數據對比核心力量訓練特別是伸髖和屈髖肌群的訓練,對運動員的步幅增長是有明顯效果的,對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也是有所幫助。
四、結論與建議
(1)通過系統(tǒng)的核心力量訓練,短跑運動員成績有明顯的提升,其中60米成績的提升幅度明顯高于100米運動成績的提升。
(2)加強短跑運動員軀干部位核心力量的訓練,對促進機體協調發(fā)展,提高運動員的技術動作穩(wěn)定性,加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減少能量消耗,進而有助于短跑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大幅度提高。
(3)加強核心肌群訓練尤其是伸髖肌群和屈髖肌群的訓練,可以增加對髖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可控制性,改進短跑的專項技術動作,使得在跑動過程中,步幅達到最大,進而提高運動員的短跑成績。
(三)建議
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對短跑專項學生局部的身體素質發(fā)展有一定的訓練效果,比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效果要好,在以后的短跑訓練和教學中,可采用這種訓練方法。
參考文獻:
[1]李秋影.田徑的核心力量訓練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6,(2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