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在世界市場的拓展,西方文化也逐漸滲透到東方的各個國家,東方國家的文化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zhàn)。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接觸從古代就有,但引發(fā)反思是在近代以后。于是處于社會大變革的近代中國遂成為中西文化之爭的戰(zhàn)場。文化間的沖突,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里,絕不僅限于純文化的性質,必然伴隨著深刻的政治背景。近代中西文化的矛盾,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和蓬勃向上的外部世界的矛盾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再現(xiàn)。中西文化之爭因此是伴隨著中國的民族振興之途而同步發(fā)展的。
由于各時代具備的條件和人們思維發(fā)展程度的不同,大致說來,近代中西文化之爭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調和期,批判期和融合期。
鴉片戰(zhàn)爭失敗到辛亥革命失敗,這是中西文化的互相調和期。太平天國運動是西方的基督教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產生的,這說明在傳統(tǒng)文化即將崩潰的中國,西學蘊含的巨大的變革力量正沖擊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太平天國的意識形態(tài),是歷史上中西文化結合的第一次嘗試,但毫無疑問,這個不成熟的農民階級造就的不成熟的體系必然會走向失敗。下層階級運動的失敗,必然導致上層階級的反思,于是,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洋務派極力主張“中體西用”以達到自強求富,然而,由于洋務派和守舊派對西學的不完整的認識,加上新興的不完整的西學與傳統(tǒng)的中體的結合,必然導致矛盾,這不僅無法緩和中西文化的矛盾,還進一步加劇了二者的不平衡。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也就意味著中西文化的結合嘗試在實踐上宣告了失敗。洋務運動的失敗,維新變法接著興起,康有為、梁啟超以中學為形式,以西學為內容的“托古改制”似乎是找到了一條相對正確的道路,具有劃時代的啟蒙意義,維新派將向西方學習的層面、深度和廣度都從原有的器物層面提高到制度層面,對中學,對中國傳統(tǒng)封建文化的認識和反省也比前人深刻。但是由于中國內外政治形勢的不穩(wěn)定和時代、階級的局限性,也最終宣告失敗。但在這個時代,由于前面學習西方的成果在不斷地被積累,學習西方文化、科技也好,政治思想也罷,涌現(xiàn)了一批像嚴復一樣比之前的洋務派、維新派對西方文化了解更深刻的人,他們從體用一致的觀點出發(fā),對中西之學進行了初步的比較,宣傳介紹了一整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尤其是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理論、民權、自由、平等學說以及進化論等,從而擴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圍。雖然不能說他們給中國的發(fā)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但至少他們?yōu)楹髞碚唛_辟了先河,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至二十世紀初的革命派登上歷史的舞臺,他們又從西方文化中搬來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一方面是資產階級民主理論的光輝,另一方面又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妥協(xié),這種人為地調和中西文化,并沒有從根本上緩和中西文化的矛盾,結果為袁世凱的復辟大開了方便之門。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不服輸不屈服的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調和,然而現(xiàn)實并沒有那么容易改變,一場又一場運動和革命的失敗,中西文化的沖突卻在一步一步地加深。最終將其推向了反面——中西文化的互相批判。
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三十年代前葉,這是中西文化的互相批判期。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陳獨秀、胡適和李大釗接過康有為、嚴復的啟蒙旗幟,發(fā)起了一場旨在以科學民主替代綱常名教的運動。新文化運動宣傳新思想、新文化,主張學習西方文化,批判綱常名教;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認為孔子的思想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不能定位國教;用民權平等思想說明禮教維護封建專制制度,與民權、平等、自由的現(xiàn)代精神是背道而馳。新文化運動在政治、思想、文化上打擊了封建主義,破除了封建思想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啟發(fā)了中國人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悟。這期間,也發(fā)生了中西文化大論戰(zhàn)。論戰(zhàn)一方是以主編《新青年》的陳獨秀和李大釗為代表,另一方則是以主編《東方雜志》的杜亞泉為代表。陳獨秀等人主張中國要“改弦更張”學習西方文化,反對中國的舊思想,杜亞泉則主張不要首西方物質文明的?;?,要把中國的儒家思想作為衡量是非的統(tǒng)一標準。他們的論戰(zhàn)大致集中于對中西文明優(yōu)劣的比較方面,論戰(zhàn)雙方直面?zhèn)鹘y(tǒng)和西化的問題,對中西文化進行直接的多角度的反思,在此基礎上提升出對待西方現(xiàn)代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中西文化比較大興。一面“打倒孔家店”,一面宣傳西方先進的科學民主,開啟了西學批判中學的序幕。二十年代的胡適與梁啟超的科學與玄學的論戰(zhàn),更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較量??茖W對應的是西方文化,玄學對應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然而科學與玄學的爭論和以前爭論一樣,也沒能最終解決中西、古今思想文化的關系問題。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時期,中國人向外探求思想的渴望,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使中國的西學陣營發(fā)生了分化。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成為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于是,馬克思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家鼎立。由于馬克思主義者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判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屬性,又忽視了文化的民族和地域特點,最終形成了融合東西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成為后來毛澤東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概念的胚胎。這樣的中西文化激烈搏斗的年代,西學批判了中學,中學也批判了西學,彼此互相揭露對方的不足和弱點,這種互相攻守的文化之爭,一方面有助于互相的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學習批判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自己的東西。按照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種趨勢應當延續(xù)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但由于現(xiàn)實政治強有力的制約作用,人們不得不提前放下了批判的帷幕。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到新中國成立,這是中西文化互相融合期。隨著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來襲,民族生存危機日益嚴重,人們又紛紛開始轉向尋找融合中西的新文化體系。一九五三年開展的中國文化問題大論戰(zhàn),既是中西文化互相批判的尾聲,也是要求二者融合的序曲。這場論戰(zhàn)的導火線《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宣稱要不守舊,不盲從,從事中國本位文化建設。他們所代表的中產階級,與歐美科學技術文化有著性命攸關的聯(lián)系,又充滿著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幻想著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文明。但這些無非都是空話,拿不出一個像樣的科學理論,最終這些所謂的“中國本位”提法,客觀上卻成為國民黨搞文化復古的助力。事實上,在中西文化互相批判的時候,中國已有另外一批人對“中體西用”“中國本位文化”“全盤西化”等進行了全面的反思,他們已經在實踐著中西文化的融合。早在一九四零年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已經提到“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提出了新文化應該有什么樣的內容,什么樣的形式。隨后,毛澤東思想的創(chuàng)立,新中國的成立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它不僅是西學中國化的產物,更是中學和西學完美融合的體現(xiàn)。此時,他們也終于在中西文化之爭中找到了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態(tài)度: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下,在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tài)度,對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和結構形式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審慎的篩選,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發(fā)揚民族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化。到此,中西文化之爭在近代中國告一段落。
雖然看起來已經結束,但從更長的歷史長河來看,中西兩大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還遠遠沒有結束。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中國文化也將會對西學產生影響。而西學中的某些部分也必然會繼續(xù)拍擊中國文化的浪潮。且不論最終誰會贏得這場文化的波濤大戰(zhàn),在沖擊的同時融合是必然少不了的。而這些,也將引起我們更為深刻的反思。文化沒有優(yōu)劣,只有需要與不需要,合適與不合適。處于現(xiàn)今文化激蕩的今天,要想讓中國文化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與其他的文化達到內在的平衡,并非朝夕之業(yè),仍然值得我們繼續(xù)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檜林著.《用世界史的視野觀察中國人的中西文化之爭》.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2]許紀霖著.《近代中國中西文化之爭歷史評述》.華東師大政教系.
[3]耿云志著.《胡適與梁啟超的中西文化之爭》.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