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艾茜
【摘要】縱觀小學一年級小朋友,他們說話的無意識性太強了。“老師,上廁所;老師,去裝水;老師,語文書不見了……”聽了讓人哭笑不得。鑒于上述所言,筆者深刻地認識到: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要經(jīng)過長期的、系統(tǒng)的訓練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運用這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讓他們語言表達準確、清晰。筆者通過這期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不會說發(fā)展到會說,最后說得很好。筆者從中領悟到:積累、培養(yǎng)的過程,歸根到底,就是離不開語文教學的根本——聽說讀寫。巧妙運用之,可以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埋下一顆“靈動”的種子,讓語言表達生根發(fā)芽。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表達
語言表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百度百科中輸入詞條“語言表達能力”,摁一個回車鍵,大家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說話、演講、作報告)及書面語言(回答申論問題、寫文章)的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僅盯著“字詞句段”這四個字,就可以感悟到:語言表達不是單純地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它更多的是與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受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敘述簡稱為《課程標準》)中最前面兩個句子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的啟發(f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時常思考一個問題:語言表達非常重要,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中還寫到“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睙o獨有偶,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也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能力。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對他智力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鑒于上述所言,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是的,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要經(jīng)過長期的、系統(tǒng)的訓練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運用這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顆“靈動”的種子,還要讓這顆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fā)芽,開花,最終釀成甜美的果實。恰巧,筆者有幸重反一年級的講臺,便開始對一年級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初探。
剛踏進校門的一年級小朋友,他們說話的無意識性太強了。“老師,上廁所;老師,去裝水;老師,語文書不見了……”這就是他們的言語表達。聽了讓人哭笑不得。要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讓他們語言表達清晰。這期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不會說,發(fā)展到會說,最后說得很好。
《課程標準》中指出: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筆者從中領悟到:積累、培養(yǎng)的過程,歸根到底,就是離不開語文教學的根本——聽說讀寫。
一、起:呈示于聽
《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口語交際目標: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nèi)容。的確,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多聽,能有效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多聽別人的說話,加以模仿,從中可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多聽不同的朗讀,潛移默化,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的積累。這是培養(yǎng)一年級小朋友語言能力的第一步。
1.學會聽“講”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diào)+55%面部表情。在小朋友們剛?cè)雽W的第一個月,筆者就開始訓練孩子們學會聽“講”。在學校多聽小伙伴講話;在課堂多聽老師的語言表達;在家里多聽家長的講話;聽電視廣播里的播音。為了鞏固孩子們的聽,在班上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游戲活動“話音傳送”“千里傳音”。主要檢測孩子們是否認真聽,聽完別人的話語后轉(zhuǎn)告下一位小朋友時是否傳達正確。
“聽”是接收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筆者在訓練孩子學會聽“講”時也注意到,一年級的小朋友要強調(diào)他們有意注意地聽,否則,小朋友“聽”的效率不高,接收的信息不強,那么,他們積累語言的程度就會減弱。如何聽,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呢?那就要對“聽”有要求了——眼睛要看著說話者或是老師,或是同學,或是父母;說話者說完后,小朋友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者復述說話者的說話內(nèi)容、句式等等,也就是是說要有互動,要有交流。聽“講”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語言的積累才能在小孩心中萌生。
2.學會聽“書”
朗讀大師特雷斯說:“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比自己看得懂得語言要豐富,程度要高一些?!蓖箍敌链髮W專門從事語文學習研究的查普曼證實:孩子的語言學習應在人生的頭一年開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聽書”,孩子會從深度聆聽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閱讀興趣。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不多,“聽書”即可以增加孩子們的識字量,潛移默化地增知廣識,陶冶情操,為語言表達埋下伏筆。
①聽語文書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故事性強,瑯瑯上口。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用各種形式讓孩子們聽,聽語文書中的課文朗讀。可以借助錄音磁帶、電腦中的課件音頻、或者老師的范讀,讓孩子們對語音、語感,語調(diào),語速在大腦里形成一個基本的意識。為他們的說,埋下種子。
統(tǒng)編教材中還保留了《四季》一文,教學《四季》一文時,筆者采用教師范讀、借助課件音頻的范讀,在聽中感受四季的美麗,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接著才到學生模仿讀、自由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形式,有梯度地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兒歌的教學目標。在語文課堂上,經(jīng)常讓孩子們聽課文朗讀,有助于他們對語文書中名家、名篇語言表達的積累。
②聽故事書
學校每周都有一節(jié)讀書課,筆者認為,可以好好地借用讀書課的時間,引入群文閱讀的模式,讓一年級的小朋友感悟語言的魅力。讀書課上不著急讓一年級小朋友自己讀書,而是從聽故事書,聽繪本開始,這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讀同一類型的文選。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在讀書課上可以找更多的與烏鴉有關的文章讀給孩子們聽,如《狐貍和烏鴉》《七彩烏鴉》《一只孤獨的烏鴉》《小烏鴉和媽媽》,在讀書課上運用“1+X”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課程,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聽故事中,當老師講的故事非常有趣,瑯瑯上口的時候,他們可以模仿其中一些語句或者片段,進行一定的、簡單的語言訓練,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給孩子們講《好餓的毛毛蟲》繪本時,書本中有一些簡單的故事內(nèi)容,通過老師的二度創(chuàng)作,加入豐富的內(nèi)容,加入多變的語調(diào),加入夸張的表情,從而讓孩子們邊聽、邊看、邊學、邊感。這就可以給學生留下對語言表述的魅力。
③聽音頻書
網(wǎng)絡沖擊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音頻書應時而生。在家里,父母可能沒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關注他們的語言表達。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以推薦一些音頻書給家長,讓他們可以再到網(wǎng)上找音頻書籍播放給孩子聽。其中,納米盒這個音頻軟件,就是筆者推薦給家長們一個很好的有聲平臺。平臺里內(nèi)容豐富,甚喜歡繪本的“課外閱讀”板塊,繪本、成語故事、四大名著……的音頻應有盡有。通過多聽,孩子們就會得到語感的鍛煉。
總之,第一部的訓練,都是希望通過“聽”,讓通順的表達,優(yōu)美的言語傳輸?shù)胶⒆拥拇竽X,讓兒童在日積月累、耳濡目染的模仿學習中,不知不覺地糾正發(fā)音,掌握技巧,語感、表達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聽”為語言表達打下第一層基礎。
二、承:鞏固于讀
《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聽是讀的基礎,一年級的小朋友識字量少,通過第一階段的訓練,同學們基本上都認識了不少字,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讀,平時,筆者有意識讓學生多讀,多讀好書,培養(yǎng)好的閱讀習慣,從書中汲取語言表達的方式,吸取書中的知識,這樣會會增加對語言的素材的積累。
1.讀“課內(nèi)”的
多讀語文書,因為語文書中的名家名篇有很多詞句值得大家學習與積累。筆者認為在培養(yǎng)語言表達中,積累“讀”是很重要。這個讀更多的傾向于讀出聲音,若能做到朗讀那就更好了。因為我們可以結(jié)合《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為語言表達的積累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年級的孩子不懂怎么朗讀,就得靠老師的范讀帶動,或者是音頻的帶讀,讓他們夸張的,聲情并茂地讀。這是打基礎,讀的時間長了,讀得量夠了,讀的形式多樣了,那么他們在讀的語感上就會有所收獲。在一年級的教材中有以“夏天”主題的文章,如《古詩兩首》《池上》《小池》《荷葉圓圓》《要下雨了》等,都用優(yōu)美、簡單的文字描繪出美麗的夏日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帶動學生同樣模仿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這樣的語言表達積實在是曼妙。
2.讀“課外”的
如果按現(xiàn)在的教學大綱來說:緊緊只讀課內(nèi)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該讓學生讀讀課本以外的。筆者非常贊同這樣的說法。讀好語文書中的句段,只能起到一個舉例子,表示范的作用。
能讓學生從“內(nèi)”向“外”走,才是培養(yǎng)孩子們把“語言表達”累積起來的一個重要因子。這可以通過利用學校的有效資源——圖書室,讓孩子們沉浸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于美妙的文字當中,沉淀自己語言積累。利用閱讀課的時間或者課余時間,可以讓一年級的孩子讀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以及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繪本。與前面提到的一致,“讀‘課外’的”,也得讀出聲音,根據(jù)一年級的兒童心理,我們可以這樣安排閱讀課:前10分鐘,讓學生自由朗讀;緊接著10分鐘交由他們默讀。如此重復兩遍,孩子的收獲就是豐富的,語言的累積也是多彩的。朗讀是語言積累的一個基礎,語言的發(fā)展離不開各層次的朗讀。他們之間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進步過程。聽是讀的基礎,讀是聽鞏固,兩者相結(jié)合,對孩子的語言表達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三、轉(zhuǎn):發(fā)展于“寫”
在聽與讀的基礎上,筆者在這里提出了“寫”。這一“寫”并不是要一年級的孩子們寫語段,寫文章。其實這個“寫”得貼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及心理特點來設計的。
1.寫字詞
在口語交際課上是練聽與練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圍繞教學目標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環(huán)境,或做出一些簡單明了的動作,讓孩子們用最快的速度用單個字或者簡單的詞語描述老師剛才的語境,讓孩子們在用詞上有一定的意識。借助簡單的關鍵字、詞學說。
2.畫圖案,寫短句。
《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yè)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nèi)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畫畫,是一年級小孩最喜歡的表達方式,到周六日,要一年級孩子寫周記是不太貼切的,于是,我就讓孩子們用畫畫的形式,畫出想表達的內(nèi)容,也可以在圖畫旁寫上簡單的短語或句子。在口語交際課上,孩子們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簡單的標注,說出要表達的事情。
多畫、少寫,日積月累提升孩子們寫的興趣,在平時的畫、寫的練習過程中,也可以同時養(yǎng)成孩子們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四、合:歸整于說
《課程標準》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多說,并不是有什么說什么,亂說一氣,而是有準備、有計劃、有條理地去說,或者是介紹,或者是演講,要說得好、說得精彩,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而這一準備過程和實際說的過程,也就是在練習語言表達的過程。經(jīng)過“聽”“讀”“畫(寫)”為最終的“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達到《課程標準》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結(jié)合一年級小孩子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nèi)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就應該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罢f”出字詞,“說”出語句,“說”出片段,“說”出文章,“說”出精彩……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為一年級的小孩子,埋下一顆“靈動”的語言種子,讓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