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聲祥
余映潮老師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按照“讀一讀,說一說,品一品”三個活動板塊依序進行。在“說一說”板塊,余老師先提示,可以說《落花生》是一篇什么文章,也可以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這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話題,說什么全由學生自主,不加限制。有的說寫作方法,有的說做人的道理。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生:我覺得這篇課文是教我們
怎么做人上人。
(師生笑)
師:不是吧?人中人吧?不是人上人,是人中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默默地做好,對社會有所貢獻。
……
在師生對話特別是開放性的話題中,學生回答偏離主題是常常出現(xiàn)的情況。恰當?shù)脑u價語言,不僅可以恰如其分地評價學生,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還可以借助評價把學生的思維拉回來,促進課堂教學深入進行。余老師對這個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多,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堪稱課堂理答的典范。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態(tài)度明確。教師肩負“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使命,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傳播正確的知識,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上例中,余老師面對學生出乎意料的回答,及時回應(yīng),態(tài)度明確,毫不含糊。“不是吧?人中人吧?”學生知道自己錯了,就有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有時候,出于保護學生的熱情和自尊心的目的,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置可否,學生不知道自己錯了,錯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這樣不僅錯失了一次讓學生成長的機會,更嚴重的是還會對其他學生產(chǎn)生誤導。
2.一語中的。學生說,《落花生》告訴我們的是做人上人的道理,顯然,這對課文內(nèi)容、主題思想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余老師在學生的原話基礎(chǔ)上,把“人上人”改為“人中人”,僅僅改了一個字,意思迥然有別,主題思想一下子就糾正過來了,切合原文主題,改得十分巧妙??芍^要言不煩,一語中的?!叭酥腥恕敝f,是陶行知先生積極倡導的,他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中要做“人上人”的觀點深惡痛絕,提倡做“人中人”。落花生,埋在地里,默默無聞,并不高居枝頭賣弄炫耀,哪里是人上人的形象,分明是“人中人”啊!余老師稍微做了一點補充說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默默地做好,對社會有所貢獻?!倍潭桃痪湓?,暗合落花生的特點,又點出“人中人”的可貴品格。
3.點到為止。課堂上,學生提問也好,答問也好,往往有“旁逸斜出”的情況。對于學生的問題,即便超出預設(shè),與本課教學主題不搭,一個負責任的教師也不會不予理會。但是,如果過度關(guān)注,花費時間和精力過多,勢必會使本課教學主題偏離。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點到為止。余老師面對一個讓師生笑起來的問題,三言兩語就表明了態(tài)度,闡明了道理,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舉重若輕,干脆利落。雖然學生思維出現(xiàn)偏離,但是教學沒有因之橫生枝節(jié),課堂把控自在隨心,爐火純青。
課堂評價語言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智慧。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能夠激發(fā)學生思維,鼓舞學生信心,切中要點,撥云見日。特別是當學生的思維“旁逸斜出”的時候,更需要教師從容面對,既要有容錯的胸懷和糾錯的機智,還要懂得適可而止,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走出來,把教學引向深入。
(作者單位:湖北公安縣甘家廠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