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娟
【摘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行為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因此,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落后于社會的發(fā)展目標,在新時代,人們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起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必不可少。因此小學教師要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本文主要淺析提高小學德育時效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小學德育 時效性研究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23.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060-01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保證小學德育教學的質量,才能為學生以后的政治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良好的德育教學,能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認識觀,但在目前的小學德育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目前小學德育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與家長溝通少,對學生管理不全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家長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但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忙于工作,與學生缺少必要的溝通,不了解學生的真實性格。學生在學校,因為教師的引導,學生會乖巧懂事,當脫離了學校,學生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下,沒有家長的教導,學生會不自覺的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家長的溝通,因為學生多,家長工作的不確定性,教師難于和家長進行溝通,不能保證學生長期保持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思想,遇到問題時可以用正確的方法處理。
(二)教學方法落后,不重視德育教育
在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是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牢記這些規(guī)矩,但在實際中遇到問題時,不能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課堂中所學習的德育內容只存在腦海中,不能付諸于實踐,德育教育沒有發(fā)揮其本質作用。此外,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地點主要集中在課堂,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也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中,德育教育只要教給學生一些理論知識,不需要讓學生理解有些行為的具體意義,對德育教育的不重視不利于德育教學,無法保證教學有效性。
二、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一)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師要轉變思想,重視德育教育,改變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課堂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改變教學方式,不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方式,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深刻理解德育教育的意義。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分成各個小組,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后推薦學生回答問題。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設置很多小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例如:學校的花開了,小明想摘一朵花帶回家;小明看見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通過學生的討論,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其他同學的思維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樣的問題,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師要改變教學思想。
(二)改革學生評價制度,促進學生行為規(guī)范
傳統(tǒng)的學生德育評價方式主要是期末的學生成績,但期末成績只要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就會考出好成績,在具體實踐中,學生的行為仍然不規(guī)范,因此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采取加分制度,例如有學生主動撿起白色垃圾丟進垃圾桶,就可以積累一分,或者由同學們評選出誠實守信、拾金不昧、尊敬師長等良好品質的學生,在期末總評時,分數(shù)多的同學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教師要對這些同學的行為進行表揚,利用榜樣的作用,促進學生的行為不斷規(guī)范。小學階段,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肯定,通過多樣的評價方式,學生在生活中會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在長時間的熏陶下,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全員參與,豐富校園文化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一天的大多數(shù)時間在學校度過,因此要注重營造校園文化。首先是教師要發(fā)揮榜樣作用,例如教師行為要規(guī)范,語言要文明,學生在長期和教師的相處中,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包括校園文化的營造和校園活動的開展,首先是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在教室門口粘貼名言警句,學生由于好奇心也會受到影響;在草坪中設置警示牌:小腳輕輕走,小草也會疼,在學生看來,小草也是一種生命,學生會養(yǎng)成愛惜植物的習慣;其次是校園活動的開展,學校教師可以開展一些知識競賽或者“養(yǎng)成良好習慣,我最棒”之類的活動。在校園活動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四)家校聯(lián)合,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教師要和學生家長及時溝通,深入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狀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師與家長溝通越來越方便,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有意義的作業(yè),促進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例如幫媽媽做菜,為爸爸捶背,為奶奶洗腳等孝敬家長的作業(yè),也能使家長更了解學生。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中,要提醒家長做好學生的榜樣,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長的共同努力。
三、結束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剛剛接觸進入學堂、對外在世界充滿好奇的新階段,因此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教導,因此,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 參 ?考 ?文 ?獻 ]
[1]林列如.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與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課程學習》.2016.
[2]蘇霜.淺談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時效性的策略研究.[J]《神州》.2017.
[3]錢衛(wèi)秋.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J]2017.
[4]杭建立.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研究.[J]《小學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