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瑪爾?賽爾哈孜
摘要:草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民族文化,是游牧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是草原文化的集中表現,草原文化博大厚重的底蘊,又為藝術創(chuàng)造了土壤,擁有了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色,緊跟時代的腳步,哈薩克族舞蹈注入著新的活力,孕育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但由于人們的獵奇心理和盲目跟潮,原有的傳統文化逐漸被疏忽。現今傳統文化哀落是一個文化的演變過程,但是一個民族的根終究來源于傳統文化,所以不管是現代文化還是舞蹈文化,我們都應該取舍有度,從而讓舞蹈藝術走向更高的一層。
關鍵詞:哈薩克族舞蹈;種類;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一、哈薩克族概況
哈薩克民族是由古代烏孫、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長期相處中發(fā)展而成的。15世紀中葉,哈薩克族中玉茲的可烈汗王和賈尼別克汗王,以從前的白帳汗國領土為基地,聯合哈薩克部落,建立起了一個哈薩克汗國,自此哈薩克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完成,“哈薩克”開始了哈薩克民族的名稱。哈薩克汗國幾經變遷,至19世紀才解體消亡。1755—1757年,清政府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哈薩克汗國阿布賚積極配合清朝政府,率部表示歸附,清政府封阿布賚為大汗。18世紀60年代,經清朝政府同意,哈薩克部眾重返阿勒泰、塔爾巴哈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qū))、伊犁故地。最終形成現在哈薩克的人口分布狀況。
二、草原情懷促生的哈薩克舞蹈
大自然獻給哈薩克牧民的是無限風情、無限儀態(tài)、無限景觀,隨著季節(jié)的更迭交替,氣象的陰晴圓缺,再加之四季的風霜雨露,生命景色變幻出千姿百態(tài)。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游牧民在自然的遷徙中,走進、融入自然的勝景,領略一切自然旖旎風光,他們朝夕陶醉在自然的美色當中,養(yǎng)成了靈敏度極高的審美神經和天然稟賦般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哈薩克舞蹈不僅僅是用身體感官感覺自然,而是通過身體和心靈去理解自然、體味自然、解讀自然。
2.1草原情懷中的烏克(貓頭鷹毛)情節(jié)
哈薩克人喜歡在未婚女子的帽子上裝飾貓頭鷹毛,以此來避邪、祈福,這源于部落始祖的起源傳說:有一對多年不孕的夫婦,其妻擠奶時,一只貓頭鷹飛入她裙下,隨后其受孕,孩子生下來叫“沙熱烏克”(意為黃貓頭鷹)。這個部落的后人,從此視貓頭鷹為祖先崇拜。在哈薩克女子舞蹈中,較多手部動作“摸鷹毛”、“摸耳環(huán)”、“波浪手”、“腕花”、“花兒贊”、“順風花”等,都是模擬貓頭鷹毛的質感,強調輕盈飄逸的動作造型,而且,這些動作大都是單手在頭頂運動作撫摸羽飾狀。所有這些不難看出,人們對貓頭鷹羽毛的庇護作用深信不疑。而《黑走馬》、《熊舞》、《鷹舞》、《天鵝舞》、《山羊舞》、《黑牛舞》的典型動作也都帶有這層寓意。這些廣泛散播與哈薩克人群中的舞蹈,不但反映了古哈薩克人社會的思想觀念、人生理念,而且對哈薩克民族的精神世界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們了解古代哈薩克人宇宙觀的生動教材。
2.2草原情懷中哈薩克人對“英雄”的崇拜,對“力”的渴望
哈薩克人具有強烈的“英雄情結”,這源于哈薩克人對“力”的崇拜。大自然給予了哈薩克人極其敏感的審美神經和極富創(chuàng)造生命力的同時,惡劣的自然氣候極端考驗著哈薩克人的生存意志。嚴峻的生存環(huán)境,生命也會暴露出它的負面因素,如怯懦、柔弱、慵懶、畏懼。一旦這些負面因素處在生命的軸心,生命就會暗淡、萎縮。即便是到了今天,哈薩克牧民們駕馭自然的能力已是古代初民無法企及的地步,但是在草原上一旦風雪吹散羊群,野獸驚散羊群,洪水沖毀了家園,牧民和大自然的搏斗和對抗,依然不亞于真刀真槍的沖殺。這就要哈薩克人不僅調動全身的力量,更要充分的喚起心靈的堅定、勇敢、睿智,以此來鼓動生命的野性。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經常表現在行為的廣闊時空中奉獻自我的崇高精神,在想象的自由領域里表達生命的熱切渴求,似乎醉心于怪異的、遙遠的、奇跡般的、幻想的目標,表現出一心想超越自我的努力,而實際上正是以人性自我去通化外部自然,最后達到人性自我的升華,并與宇宙精神、與無所不在的生命精神合二為一?!痹诠_克舞蹈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讀到哈薩克人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對“力量”的渴望、對生命“野性”的呼喚和對生命自我超越的渴求?!缎芪琛钒岛枵吣軗碛行艿牧Υ鬅o窮;《天鵝舞》深隱著舞者能如天鵝般靈動輕盈的欲望;《鹿舞》寓意著舞者能擁有矯鹿般敏捷的身形;《鷹舞》則內隱著哈薩克人心靈深層的“力量”訴求;《馬舞》更是直接征兆著哈薩克人渴望內心強大、勇猛果敢。
2.3草原情懷里哈薩克人對馬的特殊情感
馬背是一個特殊的空間,游牧民族的生命進入這個空間,馬上就振作起來,抖擻起來,便有了一股沖力使生命銳不可擋?!痹诠_克的氈房中或者草原上,一旦如馬蹄馳踏草原的冬不拉聲響起,哈薩克人便會自覺置身于“馬背”(卡拉交了嘎(黑走馬)典型姿態(tài)是雙腿前后曲膝、交叉,重心下降,上身保持直立,似坐于馬背之上)之上,隨著馬的馳騁而變化著身體姿態(tài),舞蹈時舞者與舞者之間會有競技似的互動,兩兩之間面對面,前后動肩、扭臂、向內翻腕的傾軋,像似角力的兩只山羊,比試炫耀著自己的舞姿——力量。在舞蹈進入情緒高潮時,舞者往往像斜跨在馬背上的青年一樣,前胸直挺、雙肩大幅扭動、翻腕用勁,抑或舞者(男性)躺倒在地,以背為支點,雙腳交替為動力,雙手伸向身體兩側轉腕,在地面做移動旋轉。表演過程中舞者的情緒會迅速地擴散全場,使每個人都受到感染,頑強的生命由此獲得鼓動和激勵。
結語:
草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民族文化,是游牧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是草原文化的集中表現,草原文化博大厚重的底蘊,又為藝術創(chuàng)造了土壤,擁有了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色,而現今在現時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哈薩克族民間舞蹈的創(chuàng)作主體,無論是精英階層的舞蹈家,還是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族人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以開放、發(fā)展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舞蹈藝術。我們把原來的民間舞蹈搬上舞臺,改變原生態(tài)舞蹈的定性,使它從自娛自樂的參與變成取悅于人的表演,為此,催生出買票的觀眾這個嶄新的群體,并因此創(chuàng)造舞蹈的商業(yè)價值,從而炫耀其文化內涵的民族風格,但同時我們也因考慮民族民間藝術如何正確傳承發(fā)展?這是面向所有民族對其民間藝術的問題,是維系著民族認同的民間藝術如何面對時代發(fā)展的問題。一個民族的民間藝術是有著這個族群的記憶,審美的積淀的,首先要知道傳承的意義那就是知道它的價值,保護屬于它的地域文化,區(qū)別出不同,才能傳承保護,民間藝術要保留它的DNA,但不能將它變?yōu)闃颖灸”?,(模仿,復制)現代人類的生活方式,語言環(huán)境的轉變都會帶來藝術方式的變化,更多的成為被動傳承,但一定也要切記發(fā)展才能傳承,這是變則興,不變則亡的恒定規(guī)律,藝術的目的在于追求個性的滿足與情感的宣泄,而民間藝術也要真實真情的流露,抵制民間藝術的突變與禁變才是一個民族藝術發(fā)展的道路。
作者簡介:瑪爾瑪爾·賽爾哈孜,女,哈薩克族,新疆塔城人,就讀于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2017屆舞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