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群
摘 要:“語用型”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話題”,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并指導學生賞析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在閱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和聯想,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實現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一、貼近生活,找準語用起點
語用訓練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點,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解讀課文,并聯系自身生活,進行語言表達訓練。課堂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選擇語用訓練點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現狀。比如教材中有很多描寫親情的文章,可以找情感比較細膩的女生談感受;教材中有描述體育運動的文章,教師可以讓男生談看法。同一篇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現“說話”訓練的點,自由發(fā)揮。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恰當的語境,渲染情感,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產生說的欲望,增強語用訓練的效果。
如在教授《珍珠鳥》一課時,文中描寫了很多小珍珠鳥可愛的地方,如蓬松的球兒、不怕撫摸、繞著筆尖蹦來蹦去、趴在我的肩頭上睡著了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小的時候的模樣。如果同學們也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好朋友,那就說一說自己與好朋友之間發(fā)生的趣事。很多學生都有兒時的玩伴,對文中描述的事情都有興趣,當然有“說”的欲望?!昂门笥选币部梢宰兂伞鞍职帧薄皨寢尅保灰怯H近信賴的經歷就可以當作表達的材料。有的學生在表達時不夠流利,但只要能夠組織一段比較符合邏輯的話,教師就要給予表揚,以示鼓勵。
二、品味語言,夯實語用基礎
語言文字的學習就是要學會“咬文嚼字”,即品讀賞析。學生在閱讀時可以體會到作者描繪的美,那么再進一步探究為什么美?我們自己怎樣描寫才能讓別人感覺到美。這個過程就是品味語言的過程,語文課因為有了“品讀”過程,才更具“語文味”。品味語言要求學生首先要讀懂語意,如果學生對文中的詞語還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感悟到語言傳遞出來的美呢。品味語言首先要找角度,否則學生會感覺無從下口。比如文中運用修辭方法的句子,運用生動描寫的句子,運用一系列表現手法的句子以及文章整體結構、表達順序等,都是學生品味語句的切入點。訓練的次數多了,學生就學會如何賞析,就能學到語言運用的精髓,從而提升語用能力。
《松鼠》一課有很多運用修辭的地方。如:“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像飛鳥一樣住在樹頂上,滿樹林里跑,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該句子就運用了比喻,生動形象地列舉了松鼠的習性和生活方式,起到了具體說明事物的作用。很多學生更喜歡這一句:“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边\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松鼠的形象更加生動。只要學生愿意說,可以選取任何一點去賞去評。學生動口“說”就可以訓練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讀寫結合,提升語用能力
1.仿寫練筆正遷移
仿寫是學生剛開始練習書面表達的方法,教師可以到文中選擇一些運用修辭的句子作為模板,讓學生學著說一說,寫一寫。小學階段,可以從仿詞、仿句開始訓練,然后再“仿文”,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開始仿寫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確定作為模板的句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根據自己對文句的理解,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賞析感悟再仿寫,效果更好。
如《鳥的天堂》一課,很多學生把仿寫語句定為:“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也許是學生對小動物比較熟悉,如:小狗一會兒跟在我身后,一會兒走在我身前,一會又跑的很遠。這個句子仿得很刻意,也足可以看出這個學生很有生活。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有的寫小雞,有的寫小鴨,有的寫小貓。學生打開思維,說出的排比句越來越多,無形中提升語用能力。
2.發(fā)揮想象補留白
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學生具備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借助教材中“留白”的地方,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根據自己對文意的理解為文章補充恰當合理的情節(jié),或者揣摩人物的內心獨白,補全情感發(fā)展。補留白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因為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比較深刻,只要發(fā)揮想象就有東西可寫。課堂實踐證明,補留白可以較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很多學生能夠揣摩作者的“用語習慣”,模仿作者續(xù)寫結尾,改寫情節(jié)。無論學生“腦洞”有多大,補充的情節(jié)有多離奇,教師都要給予支持和鼓勵,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
3.隨文寫作抒感受
隨文寫作形式比較自由,可以模仿文章寫一篇類似的作文,也可以寫一篇自己的讀后感,目的都是表達內心感受,實現語用能力的升華。教師可以為學生提示練筆的“點”,從文章表達的關鍵點切入,保證學生有內容可寫。如教材中描寫動物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一種小動物,甚至是小蟲子,根據觀察寫出觀察日記;閱讀父愛母愛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周的時間觀察自己父母的生活細節(jié),選取典型的材料刻畫母愛或父愛的情感。
如《慈母情深》一課,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一篇自己與母親之間互相關愛的事,表達出母子之情或者母女之情。閱讀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寫一篇父母在教育自己時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學生借助對課文的理解,大多能夠選取恰當的素材,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內化遷移語用能力。
四、結束語
“語用型”語文課堂的構建重點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或者是“說”,或者是“寫”。學生先要進行語言積累,“輸入”豐富的語言材料,然后經過優(yōu)化整合,組織語言“輸出”,這才算是語言運用的完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確定“話題”,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并指導學生賞析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在閱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和聯想,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實現語言的遷移內化,從而提升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姚小英.語用型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6(24):1.
[2]韋治純.淺析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的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6(07):43-44.
[3]劉吉才.略談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的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4(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