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倫
摘 要:黨的19大給我們描繪了壯闊的時代教育藍圖,每個高中學校如何實現(xiàn)教育的更高,更快,更強發(fā)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江蘇省于2011年起便提出建設課程基地的理念,在育人轉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本文就將從以課程基地為陣地,采取非正式學習的理念來引導學生學習,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這個角度來展開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課程基地;非正式學習;高中教學;積極作用
黨的19大給我們描繪了廣闊的社會發(fā)展藍圖,尤其是在教育領域方面,如何促進學校向更高、更快、更強發(fā)展,是我們每一位高中從教者和管理者心中所應該思考的話題。從2011年開始,江蘇省便提出了建設課程基地的嶄新理念,在育人模式方面給全國做出了新的示范。我們學校又在建設課程基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非正式學習的理念,兩個概念疊加在一起,碰撞出別樣的精彩。
所謂非正式學習,是相對于正規(guī)學校教育或者繼續(xù)教育而言,是指人們在工作、生活、社交非正式的學習時間和地點,來接受新知識的形式。因為人處在一種比較放松愉悅的狀態(tài),恰恰能夠喚醒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寓教于樂,學有所得。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采用非正式學習的理念,可以把他們從繁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結合我們學校建設的課程基地這個理念,把學生放置到豐富多彩的活動環(huán)境中,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在動力,不斷拓展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把學習和社會生活互相整合,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能夠主動的去發(fā)現(xiàn)、探索并解決問題。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從概念上來說,非正式學習是相對于正式學習而已。這個正式學習,是指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端坐教室認真聽講。而非正式學習是由自己發(fā)起,自我調(diào)控,自我負責。這種學習可謂無處不在,潤物無聲,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fā)生。再結合到我們學校建設的課程基地,讓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一種吸收能量,創(chuàng)造新知的氛圍和情境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一、基于課程基地的非正式理論學習,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綜合性特征。立足課程基地的非正式學習的理論,它具有充分的綜合性,即課程基地的實際建設的內(nèi)容和方向,基本整合了校園的整體資源,也是對所有學科的拓展。包括對于學校整體環(huán)境的整體改造,對所有課程的重新界定,以及對學生過往經(jīng)驗、過程的重新定位。所以說,學校借助了課程基地建設,我們的高中學校對整體教學的學科整合,以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跨域聯(lián)系,獲得了一種全新綜合的理解。
2、開放性。我們所謂的立足于課程基地的非正式學習的理論,它具有充分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便是依托于教學基地的建設,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時間和空間的開放。它真正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人在課堂,正襟危坐的局面,加強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包括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互相往來,也加強了課堂教學與學生本身生活實際的緊密相連??梢哉f,極大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民主性。其二則是它的課程之間的開放性。即我們應該放眼更寬更廣的地方,建設課程基地,我們不能僅僅把目光局限在本校園的固定區(qū)域,而應該打破界限,擴大外延,真正達到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完全開放,那么,所有的任教老師之間可以互通有無,有效揚長避短。其三,則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更深層次的開放。當我們學校有什么好的項目,或者是建設基地有好的經(jīng)驗,便及時向兄弟學校推廣,由此可以真正實施多樣化的教學課程,提升所有學校的辦學能力。
3、建構性。所謂建構性,是指我們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習本身就不是一種硬性灌輸,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吸取知識,自我建構知識層次的過程,建立在課程基地的非正式學習的理論,更具有鮮明的建構特征,即我們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自我去學習知識,汲取營養(yǎng),并且這種建構的過程是目標明確,規(guī)劃合理的。而且我們所設定的課程基地的建設,不是封閉的,僵死,而應該是一個不斷靈活機動,向上發(fā)展的過程。課程基地應該是一邊建設研究,一邊提升發(fā)展,可以促進學生后續(xù)更強勁的發(fā)展和進步。
二、立足課程基地的非正式學習理論實施的有效策略。
1、努力促使在個性化學習的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操作的途徑。
課程基地建設的理念是為了給學生更加寬廣的學習場地和空間,而非正式學習的理論也是能夠引導學生把學習的領域,由室內(nèi)向室外拓展。因此,二者的互相結合,積極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積極轉變,也引領了我們課程改革的成功發(fā)展。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首先便是積極組建學生社團,推動主動學習的意愿。課程基地的建設是秉承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導,我們在積極建立社團的過程中,把學生按照真正的興趣愛好,包括個人的特長稟賦等方面的不同,指導他們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基地,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場域,親自感受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在社團的學習和培訓過程中,讓學生親歷親為,真正感受到學習的自我發(fā)現(xiàn),探索和提升的過程。
例如我校的社團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例如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的語文社團,或者是以側重于實驗與實踐過程的物理學科的社團等等。這些社團不管側重于哪個方面,其最終的目的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即能夠落實課程改革的宗旨,起到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
2、在真正的主題化教學中,以靈活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動力。
基于課程基地情景下的非正式學習,我們可以采用主題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或者是崇高精神時,我們采用了較多的主題學習模式,即不管哪一次活動中,都有一個鮮明的活動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計劃、有目標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鮮明的活動情境,并遵循正常的科學規(guī)律,按照步驟,有節(jié)奏地開展系列探究活動,從這個活動中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和豐富的體驗。當然,如果在活動中,我們所設定的主題過于繁雜,那么學生勢必會打退堂鼓,止步不前,當遇到這種情境時,面對較深的主題,我們可以把它細化分解成單個的單元或者是更小的項目,并且采取合理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們之間共同合作,為學生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學學習模式,既解決了時間短,任務重的難題,也加深了學生的友誼。
例如,在實際活動中,我們給學生滲透了環(huán)境與生命教育的思想,開展了小小發(fā)明家的競賽活動。對生活中的污水處理,或者是垃圾分類如何操作等等,都帶領學生在固定的主題前提下,進行學習,在做中學,在學生做做,這也正是踐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起到了寓教于樂的原則。
3、立足課程基地的非正式學習理論,還應該注意活動材料的保存和延續(xù)。
課程基地不僅具有我們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又不斷拓展了活動的空間,改變了課程的性質(zhì),體現(xiàn)了非正式學習的多元特征,指向教改的內(nèi)涵建設。所以當我們在課程基地,用非正式學習的理論來引導教學時,在豐富的環(huán)境映襯下,給學生提供了奇異于課堂的新鮮的知識。這樣實際的場館體驗中,健全學生的人格。在這其中,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豐富、實際的教具和學具,便于學生選用,不斷拓展教學的資源,促進設備的延伸,教學的外延增強,提升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體驗度,這其中,更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加強對教學材料的存儲和延續(xù),因為非正式學習具有隨意的性質(zhì)。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出發(fā)點,所以學生的學習時間不規(guī)律。有時學習有意注意的時間不長,所以我們此時要注意保存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便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者學習內(nèi)容時,可以直接調(diào)用。而且在課程基地中所進行的學習下,學生完成的一部作品,往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時可以給他們保存實物,如果實物不方便的話,可以為學生保存模型或者是電子圖片,對于文檔或者是圖片資料可以儲存到網(wǎng)盤中,做好食物儲存和虛擬儲存的兩手準備。時間長了,便會積累下豐富的活動材料。這樣積累資源,可以促進學生更加珍視非正式學習的成果,鞏固收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結語:在學校開設的課程基地中,積極采用非正式學習的理論,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樂于參與教學,不斷提升體驗,從而促進課程的良性改革和發(fā)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其良,學習方式變革的綠色引擎——課程基地建設[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2),
[2]康紅兵,課程基地建設:一項基于課程領導力的行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