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稀婧 彭雪梅
◆摘 要:全納教育作為21世紀全球教育發(fā)展研究的重要課題,備受各國的關注與重視。我國目前對全納教育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認可度不夠、師資缺乏、機會不均等的問題,因此應從增強認識、培養(yǎng)師資、先“部分納入”后“全部納入”等著手改善不足。
◆關鍵詞:全納教育;特殊教育;隨班就讀
一、全納教育理念
全納教育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20世紀末期重要的國際教育思潮。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在西班牙召開“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全納教育”這一概念。進入21世紀后,全納教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點課題,其理念也為各國所接受,各國都紛紛進行實踐。全納教育主張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發(fā)揚人的個性。
二、我國全納教育實踐
(一)隨班就讀的興起與發(fā)展
我國從80年代以來,結合自身所處的社會、經濟、教育等一系列現(xiàn)實條件,開展了“隨班就讀”的教育實踐形式,這是我國在全納教育思潮中的實踐形式。隨班就讀指有身心障礙的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里接受教育。隨班就讀是有利于殘疾兒童接受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體現(xiàn)著全納教育的理念和原則,可以說它是一種具有全納教育實踐性質的教育形式。之后在全國各省市都進行著隨班就讀實驗。自1990年起,國家教委先后五次召開了全國性的隨班就讀工作研討會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隨班就讀開始走向成熟。
(二)隨班就讀存在的問題
中國式隨班就讀的全納教育實踐形式發(fā)展到今天,已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全納教育的認可程度不足
我國對全納教育的缺乏宣傳,因此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程度都嚴重不足。教育部門未按全納教育的法令法規(guī)去真正辦好與落實全納學校,使得全納學校流于形式。缺乏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認可,要想真正將全納教育落到實處、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體現(xiàn)教育公平就只能成為空談。
2.全納教育師資缺乏
隨班就讀作為全納教育在我國實踐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其開展與實施對教師專業(yè)素質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在教育實際中,相當大一部分全納教師是直接從普通班級轉過來的,沒有接受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培訓,缺乏實施全納教育的知識儲備和教育技能技巧等。因此全納教育師資嚴重匱乏,在開展隨班就讀的實踐中,不能勝任教育教學的教師比比皆是。
3.教育機會難以均等
在全納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各地區(qū)實施隨班就讀,使部分殘疾兒童能夠像正常兒童一樣獲得受教育的權利,這些殘疾兒童享受到了與正常兒童同樣的待遇,但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我國隨班就讀從總體上來說還處于較低水平,師資、設備以及相關服務等都不能滿足全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的全納學校沒有進行正常教學必需的教育場所和教育設備,只抓普及,不講提高。因此“隨班就混”或“隨班就坐”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學生輟學現(xiàn)象嚴重,教學質量與成效完全無法得到保障。
三、我國全納教育實踐的反思
我們要根據(jù)中國的國情以及社會現(xiàn)狀,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及政策,努力貫徹全納教育理念,促進我國全納教育的發(fā)展。
(一)增強社會各界對全納教育的支持與認識
在政策上,國家要大力倡導全納教育的理念,對教育有關部門進行規(guī)定,制定相應政策,使有關部門、社區(qū)及學校、教師等通過各種方式渠道向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宣傳全納教育理念。比如,在社區(qū)開展相關活動,使正常兒童與殘疾兒童共同參與活動,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相互比拼,共同合作;學校在開家長會的同時大力倡導全納教育理念,使家長從內心真正接受全納教育理念。
(二)加強全納教育教師的培養(yǎng),提高全納教育教師的待遇
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大部分素質偏低,不能很好的對特殊學生進行教育教學,而這又直接決定著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質量,所以要加強基礎教育教師的培養(yǎng)。國家可以統(tǒng)一組織全納教育教師培訓,由資深專家對這些教師進行指導,同時讓這些教師進入特殊學校進行多方面的實踐,向特殊學校的專業(yè)教師學習交流。除了國家組織統(tǒng)一培訓,地方學校以及地方教育相關部門也要進行全納教師的培訓。在待遇上也要給予傾斜。
(三)先“部分納入”,后“全部納入”,努力貫徹全納教育理念
鑒于我國目前的現(xiàn)狀,可以先“部分納入”,后“全部納入”。先考慮社會現(xiàn)實處境,實施隨班就讀的教育形式。當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對隨班就讀的認同感提高,全納教師水平普遍提高,我國對全納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不斷深入等良好態(tài)勢下,再實施“全部納入”,努力向全納教育理念方向前進。
四、結語
中國式的全納教育——隨班就讀在實踐中收獲了很多成果,同時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我國應根據(jù)自身國情著力解決隨班就讀存在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應借鑒國外全納教育實踐方法,吸收其精華,發(fā)展我國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全納教育的未來是光明的,中國式的全納教育也要在實踐中吸取經驗,改進不足之處,為教育公平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黃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國際教育思潮縱覽[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教學資料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8.
[3]黃志成.全納教育: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1,(01):51-54.
[4]王妍.全納教育思潮及其實踐研究(1994—2014)[D].東北師范大學,2015.
[5]肖非.中國的隨班就讀:歷史·現(xiàn)狀·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05,(03):3-7.
作者簡介
王稀婧(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與教學論。
彭雪梅(1993—),女,四川遂寧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