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李健
摘 要: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民族地區(qū)的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的統(tǒng)一發(fā)展。而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任務,通過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yǎng)和高質量的少數民族人才,推動民族教育事業(yè)跨越式發(fā)展。文章重點就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對策
引言
我國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國家整體的經濟繁榮和穩(wěn)定發(fā)展離不開各少數民族。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才培養(yǎng)。全國各地區(qū)高校通過不同形式的招收政策條件,少數民族學生招收比例的不斷上漲,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相關科學文化專業(yè)知識,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提供專業(yè)型人才。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多方面原因,給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新問題,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要有新要求。
1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現狀分析
1.1民族文化差異問題
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這種意識的產生源于他們自幼生長在自己本民族的聚居地,自然而然地受到父母及周圍人群的影響,接受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習俗和傳統(tǒng)語言等。對于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盡管已經離開家到新環(huán)境中求學和生活,但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識早已深深扎根于他們心中,不易更改并不允許受到侵犯。而大學生來自天南地北,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價值觀等,在生活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矛盾。如一旦出現其他同學不尊重或無意識侵犯自己民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習俗或飲食習慣等現象時,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會激發(fā)其強烈的民族意識,采取行動來捍衛(wèi)自己的民族文化,當行動或措施過激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矛盾沖突,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影響民族團結。
1.2存在小團體現象
據調查,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還是喜歡與本民族的同學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際圈,尤其是大一新生中這種現象格外突出,在某校少數民族新生調查問卷中得出這樣結果,有高達75.4%的學生選擇愿意與本民族同學交朋友,只有24.6%的學生愿意嘗試與其他非本民族學生交朋友。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認為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成長經歷、文化習俗等,使本民族同學之間更容易交流理解。除此之外,由于語言障礙、習俗障礙、學業(yè)成績差距等的影響使他們也不愿與其他民族同學交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這種觀念使得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交際圈比較固定,人數及范圍極為有限,喜歡與本民族學生扎堆行動,小團體現象非常嚴重。如我經常聽到他們用本民族語言交談,其他學生根本聽不懂,也無法與其溝通。這種現象導致少數民族學生的班級集體意識相比漢族學生淡薄一些,表現為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班級概念不強,也缺乏參加各種學生社團組織的積極性。
1.3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校園學習,遠離父母及親朋好友,遠離自己原來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陌生及語言的不適應等現狀很容易讓初來乍到的學生產生孤獨寂寞感,認為沒有或朋友很少,缺乏關系,學業(yè)難度較大,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會導致學生產生諸如性格抑郁、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暴躁、敏感多疑以及自卑等心理問題。
1.4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存在困難
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自我國較為偏遠地區(qū),如西藏、新疆和云南等,那里無論教學條件還是師資力量都比較落后,這種客觀條件導致他們知識基礎不牢固,知識結構不合理。進入大學后,與其他地區(qū)學生相比這種差距更為明顯,尤其體現在數學、英語和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的學習過程中。每年學校期末考試不及格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所占比例相對要更高。除此之外,像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也相對不高,這需要他們付出更多努力,但一旦努力回報率較低或達不到自己預期時,也會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充分理解尊重
要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先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政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給予一些政策傾斜。不僅高校教師要理解、尊重少數民族學生,還要通過一些班級活動引導其他學生理解、尊重少數民族學生。任課教師在課堂也應給與少數民族學生重視,適時給與民族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在學習上樹立自信;生活上相關教師要給予重視,在民族學生的重要節(jié)日里,及時送上節(jié)日的關懷與祝福,以德感人、以情化人。在宗教信仰方面,采取寬容尊重的態(tài)度,既是對民族生的尊重和肯定也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日常工作的開展。
2.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各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工作過程中,既要注重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教育活動,同時又要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具體特點,采取特殊方式加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堅持專項教育與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相結合;課堂教育與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與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相結合;過程、方法與目標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統(tǒng)一要求與體現各民族和地區(qū)的特點相結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情感。
2.3加強心理干預
高校少數名族學生封閉的特點和成績落后的情況,導致很多學生心里自閉,不愿意將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向老師和同學求助。在高校少數名族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很多學生家庭貧困,這些原因導致高校少數名族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在心理上有各種健康隱患。在日常學生管理當中要重視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建立對他們的心理干預機制。具體要做好在物質資助與精神扶貧有效結合的同時,重視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專門教育,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活動,培養(yǎng)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并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個人心理咨詢。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服務,真正讓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感受到高校中師生互重互愛和包容情懷。
2.4加強學習幫助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普遍落后這是一個嚴重的普遍規(guī)律,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教育部門和管理部門必須齊抓共管。學校層面可以在制度上予以扶助,在公共課方面可以把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集中在一起,加強師資配備,增開培訓班。具體到任課老師可以多關心他們,對他們加強輔導,也可以安排一些優(yōu)秀的同學對他們進行一對一幫扶,在學習上為他們答疑解惑共同進步。學生工作方面可以安排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學生以多種形式和他們溝通交流起到榜樣的示范作用,提高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成績,提高他們的畢業(yè)證獲取率對他們的就業(yè)也是很有幫助的。
2.5加強就業(yè)扶助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很多企業(yè)因為民族原因拒絕高校少數名族學生的求職,造成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無法在本地就業(yè)而不得不返回少數民族地區(qū)。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加強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yè)扶助。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須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增強競爭力,特別是漢語的靈活使用能力。還應加強對幫助高校少數民族畢業(yè)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的指導,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yè)形勢。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是我國未來共同和諧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科學正視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問題,結合不同高校形式,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高校長期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劉剛領,趙云龍.新時代內地高校少數民族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3):52-54.
(作者單位:遼陽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