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改革,重視朗讀教學模式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科特點去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從而落實新課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以及教學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朗讀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通過探究課文而體會作者情感,從此愛上語文,全身心投入到對語文的學習之中。朗讀教學的重要性目前已經被更多的教師理解,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時,要保障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朗讀教學的現狀為出發(fā)點,探究了提高朗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1 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1.1 教師缺乏對朗讀教學的認識
帶領小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聯(lián)系是小學語文教師普遍會做的事情,但是一般小學語文教師只是將這作為讓學生對學內容進行了解的一種手段,對其并不重視,并且每天只有很少的時間給予學生進行朗讀,忽略了朗讀教學的作用,無法提高朗讀教學效率。
1.2 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隨著新課標的深化改革,對小學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輔助手段,朗讀教學就是其中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朗讀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是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朗讀教學模式的限制,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目標,并且灌輸式朗讀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2 提升小學語文課程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2.1 在朗讀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
差異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這種差異性體現在每一位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需要教師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具體的說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充分的了解,小學語文課本中會有不同人物之間對話出現,這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利于提高課堂趣味性。另外教師為了照顧語文知識基礎不好的同學,還可以提前標注朗讀內容中出現的難以理解的詞匯。
2.2 通過有層次的閱讀,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
通過有層次的閱讀來把朗讀教學有效性提高是小學語文教師采取的重要手段。在備課時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在安排朗讀內容時要層層遞進,由少到多,這樣的有層次的閱讀有利于學生適應朗讀內容,從而能對朗讀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舉例來說,在進行《少年閏土》這一教學過程中為了把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就可以通過有層次的閱讀來完成,對課文分層之后,教師要讓學生對這一層次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這一層次具體表達的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學有效性。
2.3 指引學生體會整篇課文
朗讀的意義并不是泛讀課文,而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手段來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心含義,同時也能在其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提高課文教學質量。小學生目前身心發(fā)展都不成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無法體會到文章內容表達含義。所以需要教師在這個階段發(fā)揮作用,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在朗讀過程中可以指引學生對該篇文章的理解,體會到整篇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才能把學生的的潛力激發(fā)出來,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有效的融合課文朗讀,人文一體。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形式就是朗讀整篇課文,這種通篇朗讀的形式可以刺激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維習慣,更加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文章。
2.4 充足的閱讀時間
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往往注重考試成績,所以也會把大多的精力投入到講解文章中,而完全忘記了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給予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可能會在考試成績上體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從小學生個人角度來說,并不免有些乏味,長久下去,學生就越來越不愿意學習語文。如果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分給閱讀一點時間,讓學生可以自由閱讀,享受于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并且通過教師的引導,逐漸發(fā)現語文的詞匯美、意境美等優(yōu)點,就會提高閱讀興趣,從而在教師講解文章時可以更加關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在學生初步認識文章的基礎上,再富有情感地來進行朗讀,老師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避免學生只是枯燥地學習。
2.5 朗讀活動趣味化
朗讀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省事,只是讓學生一味地通讀,朗讀形式單一,使學生感到無趣而失去積極性。為避免這樣的教學問題,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應當采用多種趣味化形式。如:自由讀、競賽讀、開火車讀、分角色表演讀等等,通過不同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的朗讀熱情。此外,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教師采用的方式也應當有所區(qū)別。對于表現欲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比賽、表演的方式,對于內斂或者能力薄弱的學生,采用沉穩(wěn)的方式,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采用速讀、品讀的方式??傊?,教師應把握住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形式去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3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教師缺乏對朗讀教學的認識,并且朗讀模式單一,不利于朗讀教學的開展,同時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追趕時代腳步,教師需要對現代教育對學生發(fā)展需求有充分理解,增加朗讀趣味性,增加閱讀時間,對學生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通篇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心思想,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毛明月,王玲玲.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6,(30).
[2] 如意.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解決途徑[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2015(04).
[3] 建月.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7(18):75-96.